首页 > 理论 > 批评 >

杨晓阳:建构新型美术学院需三步走

2017-02-17 08:34:03 

  建构新型美术学院是一个老话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问题尤其受到关注。1994年,我刚做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时,就曾提出过这个观点。现在重申这一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也适逢好的契机。在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里,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实质、最核心的一种自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美术界、美术教育界再不作为的话,那就真是不能与时俱进了,因此我认为现在建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美术教育势在必行。

  问题的提出:中国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模式

  现有的中国美术学院,从学科设置、教师知识结构到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最基本的框架本质上全部是西化学院的模式。为什么?因为它就是从西方学院搬过来的,是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后来又加入了一些法国的东西再加上现当代的一些皮毛。五四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整个思想体系逐渐转向西方,认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先进,其文化和教育也一定是先进的。当然西方有先进的地方,但按事物的规律中西方都应具有各自独立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教育全盘苏化,根据前苏联的教学体系办学,尤其是为期九个月的马克西莫夫学习班,使一批学员成为日后中国美术学院师资和办学的主体。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美术创作与教育表面上虽然更加多元化了,但实际上还是西方的标准。这种继承自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单一的教学体系,后来虽然不断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但只是点缀,并不是主体和根本,并没有建立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而仍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比如,学生入学后首先须学习素描色彩,沿用的就是列宾美术学院、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原有契斯恰柯夫教学教法,我们学的素描教程也是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的。在那个阶段,这种完全照搬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传统的空白,但同时割断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绘画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现在中国美术已经非常多元化了,但是美术学院教学还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为现在主导美术学院的这一两代人,在年轻的时候错过了“中学为体”的学习过程,后来是难以补上去的。

  2.不符合中国画的人才培养需求

  中国画表面看起来没有西画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完整,但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对准生活,基本上是画看到的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而中国艺术是表现艺术家想到的、知道的,甚至表现超想象、超视觉的,不但要有实的东西,还要有虚的东西,不但要有现实的东西,还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它叫做“悟”。外师造化,还要中得心源。要有这样的思维,才能进行中国画的学习。我所说的“中国画”是泛指以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为依托的中国绘画。它跟西方的绘画基础是不一样的,西方艺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中国艺术是以整个社会学为基础的,它们的文化基因是不一样的。我们以政府行为、计划经济的手段,全盘引进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在当时直接加强了表现现实的能力,但发展到现在,虽然增加了一些实用美术和当代艺术的东西,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其主体并没有变化。学生毕业后,发现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并不适用,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解决:三步走建构新型美术学院

  那么,现在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其次,对于专业美术教育来说,应该把创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第三,还要重视和加强全体国民基础艺术教育。

  1.以文化自信做好顶层设计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解放思想、理论创新,跟随时代的需要,强调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来建构我们的文化主体,建构新型中国美术教育。以国学为本、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创新的根本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源自中国文化早熟、完满、点状的形态。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明古国,它的文化是早熟的,而且跟所有的文明古国不同,五千年来文脉未断,其文化自身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线性的,从表面到实质、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那么中国文化则是点状的、自足完整的。线性是向着一个方向发展,而点状则是朝着四面八方发展,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但无论多大多小都是自足完整的,也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论。这种二元合一的阴阳论的点状的文化形态,不同于西方的二元对立,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我说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单纯指“器”的层面,而且指“道”的层面、理论层面、哲学层面、核心层面的文化,因为这是我们文化自信最根本的依托。我们要解放思想,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后要改造我们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和结构,要把中国和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其中中国的比例要提高,西方的东西要经过筛选。

  接下来就是要调整教材和教法。中国的教学法不是满堂灌的,而是讲究画外功夫的培养。我们看中国历史上的书画大家,成就最高的往往是政治家,其次是文豪,再就是和尚、道士。普通的画工为什么成就不高呢?因为画外功夫不行。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理论讲“功夫在画外”,这跟全世界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一定要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历史;要将画外的功夫与画内的功夫并重,我主张“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将理论、技巧与实践、社会阅历和经历相结合,这样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才会专业有独创,普遍适应社会需要,才会是当下的,面向未来的。而且画外功夫对学生人格、人生思想、观念的塑造,远远超过学院课堂本身。

  所以,解决了思想问题,做到观念更新、文化自信,实在地开始改变课程结构,改变教材教法,很多问题基本上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过从理清思路的角度来说,这些问题解决了,基本框架也就有了。这是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来讲的。

  2.将创作作为美术专业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目标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于专业院校来说,创作应该成为美术学院培养的一个最重要目标。现在我们都重视实验、重视探索、重视前卫,很多人不重视具体的功夫,现在美术学院的教师中画家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师只教各种具体的课程、具体的技巧,这是不合理的。美术学院的教师尤其是教实践的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创作型的艺术家。学生也不能只画一些习作,画一些具体的技巧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具体的技巧如果不综合、不实践,不照着最后创作的最高目标去培养,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完整,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当然纯艺术家只是少数,大部分是对于社会直接能够进行设计和操作的实用美术家、实用型人才。纯艺术创作相当于理科,而实用美术相当于工科,是理科的下游。如果美术学院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创作能力不讲究的话,那么就不能称其为专业教育了。因此,培养纯艺术家应是美术学院的核心最高目标,同时,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实用美术家,这样的程序和结构才是我们需要的。

  3.在整体国民教育中,必须加大艺术教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