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修养恰好是使我们的生命,由狭窄的现实扩大到生命情怀的东西,只有美学的部分,敌人间可以互相赞美…「知识分子是个蛮新的词,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名称,我们可能会用「士」来代表读书人。今天我想由历史上,慢慢谈一谈究竟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学修养。
春秋时代的礼乐之教
春秋战国时,士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身分阶层,也就是说,当社会的结构发展到一定的程时,会有一群专门以读书、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生活的导向的人出现,主导着庞大的文化。
这时的儒家系统中,提出「艺」:礼、乐、射、御、书、数,种同的学科训练读书人。其中「乐」的部分是与美学修养最相关的,春秋战国诸子的书中,几乎强调乐教。孔子甚至常以乐教去判断一个学生在整体思维、生命性情中达到的状况,于是乐教在整个士的美学修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是非常感性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琴」这样的东西,成为中国读书人非常重要、甚至必备的东西,这和今天一个音乐家面对乐器的感觉是一样的。
中国的琴,完全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生命情怀因为他喜悦、郁闷的时候,会藉着琴做一种生命情怀的抒发。俞伯牙和锺子期「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中,俞伯牙的琴,是生命中要与另一个人沟通、对话的极端的子,是晋朝陶渊明的素琴,这张琴上一根絃也没有的。这时,琴变成一种哲学,琴的演奏过程变成生命中自我弹奏的另一种形式。甚至传说,一个最好的琴家弹琴时,能有人偷听,否则弦就会断。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最美的东西,常常是跟自己对话的,是表演的。因为只要有对象,艺术就会有趋附性、会做作。
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学修养,其实最大的一部分是讲个人内在孤独时刻的状态,因为只有在面对自己的时刻是个审美的我、美学意义的我、真正的我。《史记》中的美学形式到汉朝,我很自然地想到司马迁这个知识分子,他下一部影响极大的《史记》。我们看到书中有许多知识分子的典范,如《屈原生传》中的屈原,是个很美的形象,他投江时,成为生命的美学形式,而这样的美学形式,几乎变成这个族群很多的知识分子,在读到这一段时巨大的感动。这种感动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最内在、最美的自我,绝受外在的污辱、干扰,宁为玉碎,为瓦全。
其实,司马迁一直在创造一种生命的美学形式,我们同样看到,另一个创造出来的人格典范楚霸王项,他在楚汉相争时,是个失败者,可是司马迁把他翻案成美学上的英雄。他在唱“拔山兮气盖世”时,完全是真性情的。我们无法解释为么历史上《霸王别姬》一直被演出,只能说,司马迁给我们一个启发,让我们从现实的挫折中,找回生命的完全。
另外,荆轲也是《史记》中绝会被忘记的人,他在出发前唱“风萧萧兮水寒”,歌声变成生命的极致,而荆轲同时也成为一种美的典范。荆轲并没有成功,也没有改变历史上任何事,可是他改变生命本身的态,达到一种自我完成。
《史记》为我们下最早的知识分子美学典范,可是这些人是现实中的失败者,三个失败者,三个美学典范。这样看来,是是中国有美学修养的知识分子,变成失败者的典范?这样是是有一点阿Q式的悲哀?《史记》下让人震动的东西,可是成功与美学是又常对的,过知识分子常会将这两种对统一起来。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秀,是少数没有功臣的开国君王,所以中国知识分子为避免“狡兔死,走狗烹”,会“功成身退”,就像东汉最有趣的知识分子,帮秀打天下的严光,秀当皇帝时,大封功臣,严光就自己跑到南方富春江一带去钓鱼,直到晚时他们才相,这是我比较喜欢的故事,其中知识分子事功的完成,与美学的修养并存。他完成美,但没有背负《史记》的悲壮。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