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的建在此处的王府、寺观、庵庙数不胜数。在后海北岸,最引人注目的一处建筑当属宋庆龄故居。
从正门走进宋庆龄故居,沿园内南侧水缘一直往西,路过箑亭、南楼、听雨屋。在南楼与听雨屋相连的山坡脚下有一枚不起眼的残石,高约1米,宽约40厘米,厚约10厘米,呈灰绿色。石块狭长,表面风化严重,依稀可见上面残存的刻书文字“在窗梅得月,满地竹笼烟”。经考证,这正是米芾所书联语“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关于这方残石的来由,并无史料记载,何人立于此处更是无法得知。
宋庆龄故居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这里早在元朝就是一座贵族宅院。清康熙年间首辅大臣纳兰明珠将此宅院买下作为府邸,还有康熙帝御笔亲题的“五峰挺秀”的匾额悬挂于园中。
乾隆皇帝在读过《红楼梦》后曾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语道破明珠府与大观园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观园是曹雪芹以江南园林为蓝本创作的,而明珠府与江南园林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苏州狮子林里的扇亭改名为“箑亭”原模原样地出现在了这里;和江南园林一样,这里也是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一亭柱上也赫然刻着的米芾的这两句联语:“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与宋庆龄故居西南山坡上这块残石悄然呼应。明珠家事是否为红楼梦故事的蓝本暂且不论,但不难看出,明珠府确实是仿江南园林而做,且这枚刻石的艺术风格与此时期的园林风格是相吻合的。此外,从石头及字面风化程度看,这块石刻应有200~300年的历史,故此可判定此枚残石应为明珠府内旧物。
在锁定了这块残石的生成年代之后,就要来确定它的主人了。明珠府上之物就确为明珠之物吗?它还会不会有其他的主人呢?纳兰明珠,康熙王朝的一代权臣,自幼聪颖好学,口才极佳,精通满汉两族文字。他少年得志,富于权谋胆识,叱咤官场十余年,参与了康熙时期的多个重要历史事件。但他利用自己的出众才干和皇帝的宠信独揽朝纲、结党营私,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以失势告终,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弹劾罢宰相职务。《清史稿》中记载“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明珠精明能干却阴险贪婪,由此可见一斑。这与米芾联语中表现的悠游恬静的淡泊心境与似有若无的出世之意相去甚远。
纳兰明珠长子纳兰性德被誉为清朝第一词人,《纳兰词》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说法,可见其词的影响之大。纳兰性德酷爱读书,喜好结交英才。他待人真诚,乐善好施,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恩波亭)也成为当时文人骚客的聚集地。纳兰性德好饮酒作诗,如今宋庆龄故居的南楼曾是他最爱的饮酒赋诗之地,纳兰性德曾在南楼前的湖岸边亲自栽种数棵明开夜合树,并为其赋诗:“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这几棵树如今有一棵尚存,经鉴定树龄约为三百年,与诗文隔空呼应。
史料记载,这所宅院是在明珠任武英殿大学士、宰相期间购置的(1677)。此时的纳兰明珠权倾朝野,风头正劲,置身权利与金钱中难以自拔,显然与这则联语的意境大相径庭。彼时彼刻的明珠,相信并无心思打理府上园林,更不会欣赏这样一副“不合时宜”的联语了。
反观这时的纳兰性德,刚刚经历丧妻之痛,悼亡词作为其文学成就的最高峰也在此时出现。“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梅”,“月”等意象频繁出现在他的《饮水词》当中,“瘦”,“凉”等字样更是屡见不鲜。这些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愫都与残石上的两句联语相照应,而且联语中传达的清冷孤寂之感也与纳兰性德当时的心情十分相近。
纳兰性德虽才华横溢,却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从他在园内亲手栽植明开夜合树即可看出他对这里的喜爱,这种喜爱,使他花尽心思布置园林,并时常流连园中,在此休闲小憩,迎宾会友。因而,距离南楼仅几步之遥的残石,想必也是纳兰性德亲自关照并刻立在此处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