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在推动着人们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价值。我国的现当代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阵营,以培养社会所需美术人才为目标,其每一阶段的发展演变都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美术教育历史悠久,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也承载了民族智慧。古代的美术教育以师徒式美术教育和私塾式美术教育为主,而现当代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营,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美术教育且多元并存。
五四运动时期的美术教育
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但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并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是进入20世纪以后。20世纪的美术教育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终推动产生了正规的美术学校、美术组织和美术团体。可以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美术教育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在北京,由当时的青年学生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这一场运动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在美术界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种新的绘画方式——油画伴随着运动不断传入中国。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油画,接受油画的绘画理念成为这一期美术教育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李铁夫、李叔同、冯钢百等人走出国门学习油画,他们是中国油画学习和发展的先驱。此后,又有许多学习者远渡重洋出国学习油画,他们学成归来后或创立美术学校,或者任教于当时的美术学校教书育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为当时的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美术教育成为了这一时期新兴的学习方式,这一教育方式的改变一直深刻地影响到了今天。
在这一历史时期除了学校化的美术教育不断出现以外,在教育领域美术教育的理念也有了实质性的转变。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美育救国”的艺术教育理念,这一观念深刻地的影响了当时中国的艺术思维和教育观念。蔡元培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对“美育”高度重视,推动了美术教育意义不断拓展和延伸。在蔡元培的推动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美术教育政府办学的正式开始。
抗战时期的美术教育
近代,中华民族多难,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在抗战时期为了宣传革命,在战争的硝烟炮火里美术教育事业依然在向前发展着。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以革命圣地延安最引人瞩目。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是当时苏区唯一的1所高等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以政治和文艺理论为必修课程,强调文艺思想,重视艺术教育和革命斗争的相互联系,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培养了一批美术骨干力量。并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引,确立了美术教育为革命服务,为抗战服务,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为大众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此培养革命文艺人才。一大批艺术爱好者投身革命一线从事美术创作活动,在木刻、连环画、漫画、年画等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抗战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受到时代限制,主要是为宣传革命服务。由于版画的制作和印刷方便,这一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成为了学习的重点。为了宣传革命,以江丰和古元为代表的版画家创办培训班,培养版画人才。江丰和古元成为了这一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有《区政府办公室》《减租会》等。
此外,漫画的形式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也极具革命性和战斗性,在抗战时期漫画的学习和教育也是另一种重要形式。为培养漫画人才还开展了“漫画研究班”“战时绘画训练班”“漫画与木刻讲座”等多种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是革命年代为培养绘画人才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但由于时代背景限制,这一时期的国画和油画教育相对滞后。
在革命根据地的美术教育轰轰烈烈发展的同时,抗战的大后方也成为当时美术教育的重要基地。1940年5月,重庆成立了“中国美术会”,旨在团结全国的美术力量发展美术教育。1938年3月,在战争的烽火硝烟里“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组建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著名画家林风眠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是抗战时期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基地。此外,许多著名画家也在大后方办画展、办学校,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开展美术教育,如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潘天寿、吴冠中、艾中信、董希文等。在这些艺术家的影响下,一批美术院校在战争中诞生,如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西榕门美专等。学校美术教育逐步成为抗战时期美术教育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百废待兴中开始了全面的建设,国民经济的恢复成为主要的政府课题。在国家建设早期,由于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当时国家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模式。教育和工业部门也按照苏联的模式开始组建和管理,其中美术教育体系基本按照苏联的教学体系开始建立,并逐步走向正规。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教育的总方针。在此会议精神指引下,全国美术院校开始了大调整和院系合并。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美术教育网点,8所高等美术学院组建成立。在专业院校成立的同时,其他的综合大学和学院也纷纷开始设立美术专业,这些美术学院和美术专业的设立成了我国美术教育强有力的支撑,也培养了一批新时期的美术人才。在办学的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系科的设立也在不断地调整,中国画、油画、版画逐步形成了独立系科,中国画系也开始有了人物、花鸟、山水专业,多样化的造型训练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
在美术院校不断兴起的同时,“派出去和请进来”成为上世纪50年代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1953年,国家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美术。1955年,文化部决定在中央美院举办油画培训班,聘请了在苏联非常有影响力的画家马克西诺夫在中央美院主持培训工作。马克西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在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任教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技巧熟练,造型严谨。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侯一民、靳尚谊、詹健俊、尚沪生等进入培训班,师从马克西诺夫学习油画。在培训班马克西诺夫所传授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在素描基础和造型能力方面使大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批参加培训的学员此后都成为了中国油画教学的重要力量。这次培训班提供了向外学习的重要契机,对于中国美术家教育而言影响极为深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