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十九世纪英国罗斯伯里夫人“珍珠王冠”,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藏。
拥有圆润外观和天然色泽的珍珠,是各类美丽宝石中唯一既不能被切割、也不用被抛光即可用于装饰的,所以又称真珠。千百年间,不论东西,围绕珍珠的思索和探求从未停止。2016年9月27日至2017年1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应和2016中卡文化年的举办,携手在国博推出的“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展,便通过对人类使用珍珠的历史梳理,揭开了珍珠的神秘面纱。
由东向西的世界远播
关于珍珠的产生,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印度神话认为,珍珠是由露珠滴落到浮出海面呼吸的牡蛎壳里形成的;古希腊人相信,珍珠是水生贝壳类动物被闪电突然击中的结果;丹麦神话认为,珍珠是美人鱼的泪珠化成的;海湾地区的人们大胆猜想,珍珠是为了包裹一粒沙子生成的;中国神话也充满浪漫色彩——传说生活在南海的鲛女,月圆之夜,望月而泣,流下的泪水变成了珍珠……这些传说,无疑为珍珠增加了一道神秘的色彩,也在广泛的传播中结合地域文化衍生出诸多象征之义,美化并充沛着人们的生活。而现代研究表明,寄生虫意外侵入贝壳,是导致大多数珍珠产生的根源。事实上,所有的软体动物贝类都可以产生珍珠,哪怕是蜗牛。
天然珍珠约在七千年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历史最早、采集规模较大的天然珍珠产地,以中国的南海、西亚的海湾地区和印度的马纳尔湾最为著名。由于天然珍珠的产生具有概率性且捕捞千计的贝壳才能获得一粒优质的珍珠,再加上珍珠采集所具有的危险性,珍珠在应用之初就极其珍贵,大都为皇家所有。中国的“掌上明珠”等成语,也无不暗合珍珠的珍贵之意。
欧洲人开始认识珍珠,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和印度的过程中,珍珠及其装饰风尚从东方传入欧洲,珍珠被视为爱与美的象征。随后两个多世纪里,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等,相继统治了海湾地区和整个亚细亚海岸,保证了珍珠源源不断地从东方输送到西方世界。
至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帝国取代古希腊称霸地中海后,将对珍珠的欣赏发扬光大,更将珍珠镶嵌于小型黄金首饰中达到相映成辉的效果。当时,上流社会已经对珍珠的等级和质量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到中世纪,海湾珍珠通过与伊斯兰国家、拜占庭和威尼斯之间的贸易不断涌入欧洲,珍珠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珍珠以其忠贞和纯洁象征着圣母玛利亚,又以其完美象征着救世主耶稣,不但为国王和王后们佩戴,以彰显其在王国内宗教保护者的身份;而且也经常被用于装饰教堂,成为教会珍宝。十字军的东征,让欧洲人从东方掠回了包括珍珠在内的大量新奇物品,珍珠似乎成为了百搭圣品,与任何金属、宝石结合都相得益彰。自此,珍珠在欧洲的热潮开启。
新大陆发现后,大洋洲、美洲太平洋沿岸也一度成为重要的天然珍珠产区。随着珍珠原料更容易被获得,以及人们对珍珠认识的加深,珍珠的用途也在不断的使用中被进一步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装饰时尚,成为“珠宝中的女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