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利尔美术馆,有一间著名的孔雀厅,装饰之华美堪称19世纪的典范。
它是一位画家任性的结果。
19世纪70年代,著名印象派画家詹姆斯·惠斯勒为他的赞助人兼好友雷兰设计餐厅。餐厅格局已定,只差最后的润色。而惠斯勒趁雇主不在,执意将快完工的餐厅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拆了重装。
雷兰拒绝买账,惠斯勒毫不妥协,二人在大吵一架后分道扬镳。惠斯勒此后陷入了破产的境地,而回忆“孔雀厅”时却毫无悔意:
“你懂的,画着画着就停不下来了......”
之前,弗利尔美术馆推出了「孔雀厅的重组」系列展,以艺术家惠斯勒为主角,展示了艺术与金钱之间的纠葛。
简单来说,这是一条关于艺术家和金主如何闹翻的八卦。
他把昔日友人,画成了“蜥蜴博士”
故事的主人公詹姆斯·惠斯勒,是个典型的巨蟹座。他热爱艺术,同时也追求金钱和名声,平时对金主有求必应,涉及艺术立场时却有着“打死也不改”的倔强。
惠斯勒出生于1834年,是个美国人,学画于巴黎,成名于伦敦。他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以恬静唯美的绘画风格出名。
惠斯勒 《自画像》
但性格却完全是另外一个画风——他个性乖张,从小就是熊孩子。惠斯勒15岁时入读西点军校,因除绘画外多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开除。后来,进入了国家测绘局工作,却只干了12小时零15分钟——每一张经他之手的地图,都被画满了奇形怪状的海蛇、美人鱼、鲸鱼等动物。
21岁时,惠斯勒终于来到巴黎格莱尔画室学画,体内的画家灵魂被完全解放。在巴黎,他参加了库尔贝领导的青年画家小组,开始与印象派画家莫奈等人交往。到了伦敦以后,惠斯勒成功地游走于艺术圈,结识了大批艺术家、作家、评论家等,其中就包括他日后的赞助人——弗雷德里克·雷兰。
惠斯勒 白色交响曲,第1号:白衣少女 1862
惠斯勒 白色交响曲,第2号:白衣少女 1864
惠斯勒和雷兰的结识,是因为一幅画。
弗雷德里克·雷兰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新贵(暴发户)。他出身利物浦普通人家,依靠勤奋和野心成为了一位船运大亨。雷兰向往艺术,不但自学钢琴,还借生意之便收藏了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1865年,惠斯勒顺应当时的“瓷器热”画了一幅《玫瑰与白银:来自瓷器国的公主》,这幅画被雷兰一眼相中。此后,兴趣相投的二人一拍即合,很快成为了知己。
惠斯勒对日本浮世绘和屏风画的装饰化手法深感兴趣。在这幅画中,模特儿身穿和服,手持执扇,有着日本美人画的风格。惠斯勒称画作的灵感来自中国青花瓷器中的人物画面中地毯、屏风上的图案也充满中国元素,画面右侧一只东方花瓶,点出了“瓷器国的公主”这个主题。(老外眼中的东方,是混搭的。)
雷兰十分支持惠斯勒的创作,经常订画时就预支全额酬劳,也不介意惠斯勒的懒散和拖拉。惠斯勒也常常上门拜访雷兰,是雷兰家的座上宾。
这样的友情,更多的是基于两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见解。
虽说,惠斯勒的画家天赋已经得到了解放,但他体内还住着一个音乐家灵魂。惠斯勒是个观念超前的人,在“印象派”一词尚未出现之时,他就已经在追求“抽象的美感”。他把作画当成作曲,只差对着评论家们呼喊:“哥画的不是什么人像风景,是感觉!是Music!”
而雷兰和惠斯勒一样热爱音乐,喜欢东方艺术,他能够理解惠斯勒追求的“神韵”和“印象”。
1866年,惠斯勒游历智利,面对夜色中忧郁、深沉的大海,画了三张“夜色”,一开始他为作品取名“月光”。雷兰看了以后,建议道:“不妨改为《夜曲》。”这让惠斯勒喜不自禁。
如此惺惺相惜的二人,还能因为什么事情产生嫌隙呢。
当然有:金钱和美色。
雷兰生意繁忙,常常在外奔波,久而久之,惠斯勒便成了雷兰夫人的密友。(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
夫人给惠斯勒当速写模特,惠斯勒陪夫人听曲看戏。雷兰夫人在日记中写道:
“每每要看剧、应酬,若先生不在就请惠斯勒相陪……。”
惠斯勒给雷兰夫人的信里则感叹:
“你离开伦敦以后,不仅把快乐带走了,甚至阳光也随你而去。”
但是,真正让惠斯勒和雷兰反目的,还是金钱。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