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钧瓷始于东汉,兴于宋朝,凭借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神奇窑变居于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的美誉。
钧瓷起源
钧瓷,始于东汉盛于宋,产于河南省禹州市。
钧瓷历经千年而不衰,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
钧窑瓷器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换无穷的神奇。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青者若蓝天,白者胜美玉,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千钧万变,意境无穷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窑独特的窑变色彩让每一件成品都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传世珍品。
不同于其它瓷器的民官两用,钧瓷一直是作为君王专用之瓷,定量进贡给皇宫。
由于宋徽宗的喜爱,钧瓷虽始于东汉,却在宋代才达到技艺的最高水平。宋徽宗专门设立了应奉局,在钧瓷之都禹州城内设置官窑,差人在全国各地选出了宋代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为皇室服务,可见宋徽宗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态度。
不仅如此,宋徽宗将钧瓷封为“神钧宝瓶”,每年钦定生产36件,只许皇家拥有,次品全部砸碎深埋。
自宋徽宗以后,钧瓷奠定了自身在陶瓷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无一例外的选择将钧瓷作为君王专用之器物。
七十二道工序,宁缺毋滥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而且还会有烧不成的现象,因此也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难怪钧窑有“只能皇家所有,不许民间收藏”之说了。
一、加工工序(8道)
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
二、造型工序(2道)
设计→造型(镟模子儿、雕塑)
三、制模工序(9道)
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
四、成形工序(29道)
(一)注浆成形(12道)
(二)拉坯成形(8道)
(三)印坯成形(9道)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
五、素烧工序(7道)
验坯→支棚板→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六、上釉工序(8道)
检素胎→上水→量浓度→捞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
七、釉烧工序(8道)
支棚板→清棚板→洒砂→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八、检验工序(1道)
钧瓷以开片为奇,钧瓷开片奥妙纹路,优雅劾俗:“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开片的特别之处在于,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人力不可为之奇迹,如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菟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良珍品。开片之音,是出窑后的钧瓷生命永不中断的见证。
钧窑的保养
一、钧瓷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最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钧瓷放在用海绵或泡沫衬垫的囊盒里,最好不要把两件钧瓷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中间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如果要陈列的话,瓷器底部可粘贴硬度高的泡沫垫,最好是放在固定的坚实的木架子上。
二、鉴赏钧瓷时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最好把戒指等硬物取下,注意不要碰撞,不要互相传递。同时,钧瓷的分量很重,器型大的瓶、尊移动时,应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脱开。有双耳的瓶、尊装饰等,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损坏。
三、在取放人物塑像类钧瓷时,须注意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这些部分最纤细突出,极易损坏。
四、手拿钧瓷的大盘、大碗时,一定要双手捧握,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五、在洗刷污渍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钧瓷的开片处,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网络整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