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和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画坛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画家中享有国际盛誉的艺术名家。作为中国画坛的两大宗师,他们并驾齐驱,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画的两座大山,时称“南张北齐”。
书画圈网小编获悉,在12月5日凌晨结束的北京保利2016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中,齐白石、张大千画作同场过亿成交。
齐白石作于1931年的《咫尺天涯—山水册》以1.9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齐白石作品第二拍卖高价。
在同一场拍卖中,张大千上世纪60年代游历瑞士后创作的《瑞士雪山》以1.6445亿元人民币成交,亦创造了张大千作品第二拍卖高价。
无论张大千还是齐白石,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均居于超然崇高的地位。本次亿元拍品究竟特殊在哪里?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艺坛,在那最复杂的乱流中,齐白石和张大千这对国画双杰是如何炼成的?
从湖南木匠到一代美术大师
齐白石(1864-1957)出身贫寒,做过农活,曾居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做木匠期间的自学绘画,到27岁拜师学画,五出五归的游历创作,8年的故乡幽居,齐白石保持着一贯的勤奋和虚心,在绘画上一直锐意进取,从未停歇。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吕立新(微博)语出惊人:“齐白石57岁当‘北漂’,比一千个杜拉拉更励志。”此话讲的是,1919年春天,57岁的齐白石第三次进京,成了一名正式的“北漂”。
初到京城,齐白石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刻印。但起初并不顺利。书画圈网小编查阅资料发现,他的画价只有同时期画家金城、陈半丁、陈师曾的一半。一幅扇面标价仅两块银元。后来,齐白石结识了陈师曾。在陈师曾的劝说下,齐白石改变了沿袭八大山人的画风,开始“衰年变法”,向吴昌硕等人学习,后自创“红花墨叶派”。
他同时学习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日后终于成为了诗、书、画、印俱佳的大师。他将中国画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并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咫尺天涯—山水册》 齐氏大写意山水的代表
本次上拍的《咫尺天涯—山水册》创作于1931年,共12开,每开31.5×35厘米,堪称齐白石大写意山水的代表。本套册页上世纪50年代曾在欧洲四国展览。此作上款人“寅斋”为文素松,以碑帖、文物收藏鉴赏闻名。书画圈网小编查阅资料发现,这套册页在1994年秋拍释出,517万元的成交价当时便创造出齐白石画作拍卖的最高纪录。
此册自署标题者八幅,即《朝阳》、《放牛图》、《苍海烟帆》、《阳羡山水》、《月明人静时候》、《雨后》、《荒山残雪》、《柳浦秋》。未署标题的四幅,根据内容可命名为《古木寒鸦》、《荷塘游鱼》、《沙渚鸬鹚》、《山上人家》。册页的题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画法则来自在前人图式和写生基础上的创造。
《阳羡山水》
《阳羡山水》画的是阳朔。1905年,齐白石游阳朔,留下了深刻印象,曾有诗纪其事:“桂林时候不相侔,自打衣包备小游。一日扁舟过阳羡,南风轻葛北风 裘。”桂林山水与齐白石独具一格的山水创造有很大关系。他曾写道:“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曾经阳羡好山无, 峦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意思说,他画山水不承宗派而师造化,也不喜欢清代画家的“平铺细抹死工夫”。他胸中自有“甲天下”的 山水,而这胸中“丘壑”多来自桂林和阳朔。
《沙渚鸬鹚》
《沙渚鸬鹚》是齐白石爱画的题材之一。这可以追溯到1904年。那年,他跟随老师王湘绮游江西,在途中见到沙洲上的鸬鹚,以后就常画这种水禽了。鸬鹚 俗称“鱼鹰”,能潜水捕鱼,各地渔人都喜欢饲养它们。白石画鸬鹚,大抵配以秋水、沙渚,有时还以柳岸、农舍、远山、落日作背景,是山水画,又兼容了花鸟画 的因素。秋色空明,水天一色,鸬鹚嬉水,这是一幅多么自由惬意的美景!
《苍海烟帆》
《苍海烟帆》一类作品,以立轴为多见,描绘画远近风帆颠簸于浩渺的波涛之中。1902至1909年间,齐白石应友人之约,离开家乡,远游西安、北京、天 津、上海、桂林、苏州、广州、钦州、北海、香港、肇庆、安南等地。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公路交通,人们出行主要靠水路。从湘潭到广东,先从湘江到武汉换轮 船,然后沿长江到上海,再经东海、南海,转道香港才能抵达广州。齐白石几度过湖渡海,南下广东,扩大了心胸与眼界,也尝到了晕船和异乡漂泊的滋味。他晚年 画《苍海烟帆》,表达的却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情。
《柳浦秋晴》也得自远游。1903年春,他随友人夏午诒从西安到北京,过黄河柳园口,看到这种景象。画面描绘乍寒未暖时候,溪水解冻,缓缓流过苏醒的土 地,细秀的柳枝尚未生叶,却已勃然有生意。胜为死后更生之意,画家歌颂的是春天带给大地的新生。用赭石、没骨方法画黄土地,留白者为溪水,再用浓淡墨勾画 柳枝,简洁之极,却活现出早春景物的特色,这是齐白石的独造。
《荷塘游鱼》
《放牛图》、《古木寒鸦》、《荷塘游鱼》等作,与白石老人对家乡的印象有关。他幼时做过牧童。48岁时就画过古木寒鸦、荷塘游鱼。晚年居北京后,他思 念家乡,所画与所写,最多的便是家乡的自然风物和人情风俗。一次游西山,在路上望见牧牛的人,便口吟一诗:“万柳枝疏见草坪,满天云雾失清明。牧童手有犁 牛在,只有农家心太平。”“只有农家心太平”,这是白石老人心情特别的地方:他年近六十才因避乱和生存之需定居北京,但他始终不习惯充满斗争的大都市生活 和人际关系,总觉得“落日呼牛见小村”的日子“太平”,所以常用“寒夜孤灯砚一方”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放牛图》中桃花春牧之境,《古木寒鸦》中“斜阳古 树看鸦归”,《荷塘游鱼》中“清池荷底羡鱼行”的诗意,都曲折反映着他这一特别心理。
《月明人静时候》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