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聊聊文物修复的那些事儿

2017-01-20 15:09:09 

  2016年1月,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一下子走红。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们的“文物复活术”让国人甚至世界震惊,一时间,纪录片获得了极高的人气,豆瓣评分高达9.4分,甚至超过了同为爆款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3》。2016年12月16日,该片的同名电影将登陆全国院线,让观众可以在大银幕上一睹“文物医生”们的风采。该片未播先热,已经拥有一大群粉丝,并引发了观众对文物修复的关注。

  文物修复,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神秘的,仅仅就是那些承载了千年文化的古董和繁琐的技术、专业术语,就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虽然近年来文物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文物修复也开始走下神坛,但是在故宫修文物对大众仍然是神话般的存在。什么样的人会进入故宫进行文物修复,修复的文物是怎样选择的,文物修复使用怎样的材料,修复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呢?近日,记者采访了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尚力老师,请她聊聊文物修复背后的那些事儿。文物修复是一件需要静得下心来的事儿

  尚力,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1978年开始进入故宫,从事文物修复及修复技术研究工作。其间修复了文征明、郑板桥等百余幅院藏书画作品,还修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国内多家博物馆送修的各类书画文物。主持完成“多功能洗画机”研制及《唐卡修复与保护》的科研课题。2000年到德国“东西文物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技术交流活动。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尚力对细节的把握是很苛刻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她都会选择最准确的,不会敷衍。这也许跟她的工作性质有关,毕竟一件文物的修复靠的就是这种认真的精神和高超的技术。在故宫工作了30多年,尚力对文物的感情和对文物修复的认真都在言语之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尚力告诉记者,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培养了三代文物修复专家,第一代专家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聘任的,来自苏州、上海、扬州等地的南方文物修复专家,这批老先生都拥有高超的技术,修复了故宫很多知名的文物,让后人能够一睹这些文物的风采,可惜这些老先生现在很多都已经故去了。第二代专家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分配去的工作人员,这批人普遍学历不高,但经过老师傅的传承,后来都在各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是公开招聘的,每年都有网上报名,经过严格筛选,大部分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不过,尚力表示,故宫招聘的也不都是已经成熟的专家,有时候也会有学生,而且他们所学的科目也并非限于文物,还有美术、雕塑、甚至是化学专业。因为在文物修复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太多了。而故宫的文物修复传承也是与中国文物行当一致的,千百年来,都是师承制,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到了故宫跟了师傅,都是师傅口传心授来进行教导,把文物修复的技术传承下来。

  在采访中,尚力直言,文物修复是一件需要静得下心来的事情,但是现在则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社会,很多年轻人真的很难静得下来,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坐几个月甚至几年去修复一件文物。但是也要看到,还是有一些热爱这个行当的人,愿意去做这件事,这个是很值得欣慰的。

  一件文物的修复方案需要经过多次论证

  故宫馆藏将近200万件,那么,什么样的文物要拿出来修复呢?尚力介绍,故宫有专门的保管部,部里有专门的负责人员,他们3个人负责一个文物仓库,对库里的东西了如指掌。一般来说,文物根据需要来修复,比如要办一个钟表的展览,可能就会在馆藏的钟表中选择一部分提前拿出来修复。而国家特级、一级的文物修复则需要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获得批准才能拿出来修复。

  尚力坦言,即便是文物修复的专家,也不能随便修复文物,一般都是要提前根据需要修复文物的情况拿出方案来,重要的文物还需要多个专家团队拿出多个方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如果不能有足够的把握完成修复,那么就不会贸然进行修复。一 般来说,一件文物的修复,要进行反复研究论证之后,拿出成熟方案才会开始动手。

  她告诉记者,故宫想要修复馆藏的《江山万里图》,这幅画非常漂亮,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画卷的颜色已经开始脱落了。按照一般的修复方法,固色就需要刷胶矾水,但是这样级别的文物,他们就慎之又慎。经过几轮的讨论,专家们都觉得,没有一种方案是非常成熟的,所以最后还是没有立即对《江山万里图》进行修复,而是等待团队拿出更好的方案。文物修复的背后还需要有情怀

  虽然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很多人对2005年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故宫》还印象深刻,在这部纪录片中提到了乾隆倦勤斋《通景画》的修复,而尚力就是参与其中的一名书画修复专家。她告诉记者,倦勤斋其实是乾隆在晚年退位之后为自己修建的一个室内娱乐场所,而倦勤斋西四间最重要的装饰是170平方米的《通景画》,这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

  尚力介绍,整个《通景画》的修复一共用了6年的时间,其中仅纸的选择就颇费周折。他们把画从墙上揭下来之后发现,托纸是乾隆时期特制的一种高丽纸,与现在的高丽纸都不太一样。于是,他们就查找古籍,根据托纸残片的纸质进行研究,最后在国内找到一家工厂,用古法生产了一种非常接近的高丽纸,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比市面上所有的高丽纸都要接近原物。

  尚力说,目前故宫的文物修复,大部分还是使用最最传统的工艺,极大程度地保护文物本身不被后来的东西所破坏。比如书画的修复,需要纸、笔、颜料。纸的话,他们会尽量找跟文物同时期的纸,但是一般来说纸本的材料已经不好找,大部分用现代生产的纹路相同的纸就可以了。而绢本则尽量用旧的或者是定制的仿旧绢,才能够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修复画作的颜料,也都是使用传统颜料,大部分是矿物或者植物做成的。笔的话,大多还是传统的毛笔,但是近年来也会使用到一些国外生产的画笔。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他们也会使用一些进口材料作为辅助材料。

  文物修复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需要情怀。在30多年的文物修复生涯中,尚力直言有一件事情最能触动她。曾经有一个人抱着一个箱子找到她,请她修复一幅岭南画派的画作。虽然年代并不算久远,但是这幅画尺寸大、破损严重,本来她是拒绝的。但是这个人说,他已经带着画走遍了全国,甚至还去了香港,但是没有人能够修复,所以他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尚力,请求她帮忙。尚力被这人的恳求所打动,最后她带领团队用1个月的时间帮他修好了画作。尚力告诉记者,其实真的是被这人的诚恳打动了,文物修复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种情怀。

  济南文物修复还在起步阶段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