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龙缸是景德镇御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一般在器身使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与其他青花瓷制品相比,该类器物器型较大,因此也有“大龙缸”之称。
明代官窑青花龙缸在民间收藏中也曾现身,如《北京日报》2005年2月7日刊登李琨《留得荷香述风尘》一文,介绍北京藏友赵先生收藏的景德镇瓷器万历青花荷花龙缸。赵先生的父亲,年轻时在琉璃厂振云阁当学徒,后来和古玩打了一辈子交道。青花龙缸上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此缸直径73厘米,高39厘米,平口,平沙底。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也曾展示一件明官窑青花龙纹大缸,是收藏者常先生于1985年从北京郊区的一个香油作坊买的,后来他在定陵地宫里发现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鉴定后认为:这件青花龙纹大缸是明代嘉靖官窑产品。从明代初期开始,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大缸的官窑,因为有龙纹所以俗称“龙缸窑”,至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鼎盛。其传世品大多存于宫中,流散到民间的作品很少,这件大缸由于器身上有几处裂纹,而且还有剥釉,所以价格上要打折扣。专家鉴定团最后给出的估价是55.8万元。
一、龙缸烧制的工艺流程
嘉庆时期,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提到明御厂,专门烧制瓷器的只有“龙缸窑”与“青窑”。“龙缸窑”仅烧制龙缸,“青窑”则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从两者截然分窑来看,说明龙缸制作具有独特的烧制工艺。
《景德镇陶录》中还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称以‘龙缸窑’名之。烧时溜火七日,夜溜缓小也,如小滴流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浙熟,然后紧火二日夜,缸匣既红而复白色,前后通明亮方止火,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有烧通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式。”
山于烧制官窑时为防止器物被尘渣玷污,影响美观程度,因此器物都被放置于事先烧制好的“匣钵”中,“匣钵”山“匣窑”烧制。从传世资料看,直径70厘米的龙缸恰为明朝的三尺(当时一尺约为23厘米),烧制前的生坯直径应在80厘米左右,其外的匣钵外围极可能超过清代的三尺(清代一尺约为34厘米)许多。因此,六尺见方的窑内只能烧制一口大龙缸,小缸(即“瓷缸三样”者)方可同时摆设两口。
景德镇陶瓷馆陈列的嘉靖青花云龙大缸器高为34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1厘米。两者高度相差许多,说明御厂确有龙缸“大样”、“二样”、“三样”等不同分类。
二、龙缸的用途
根据明代御厂龙缸窑数量可以判断其制作规模,表明龙缸应属于当时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瓷器。除了北京郊区昌平县定陵地宫中殿五供前各有一口大龙缸装有香油作为“长明灯”(亦称“万年灯”)使用外,其他则不见确凿的龙缸使用记录。龙缸器型较大、容量不菲,且结实耐用,因此不论作为宫廷的粮、油、水等储存器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与《景德镇陶录》中提及龙缸窑烧制“鱼缸”事基本吻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