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羊年时,人们为西方人如何翻译羊年的英文而犯愁。2017,农历丁酉鸡年,也许我们又要讨论鸡年该如何翻译了。鸡在汉语中,既可以包含家鸡,又可以是雉鸡(野鸡),而两者均广泛地出现在中国历代的艺术品中,前者以其朴实而又英勇的形象著称,而后者则以优雅的仪态、崇尚自由的习性被古人所钟爱,它们都被赋予德禽的美誉。历代描绘鸡的作品,或反映平凡质朴的民间生活,或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个中的意味深长,值得深究。
【汉人画鸡,身怀五德】
鸡,吉也,被先民驯服成家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古代中国,向来被认为是财富与吉祥的德禽。雄鸡天亮鸡鸣,呼唤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因而被古人赋予神圣的地位。传说,女娲在七日里每天造一种生物,初一造了鸡,直到初七才造出了人,因而正月初一又名为鸡日,可见古人对鸡的重视与喜爱。而古人咏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王风,君子于役》),“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 · 风雨》) 等咏鸡的诗句。
而古代的文物中,亦有不少鸡的身影,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已有青铜鸡出土,它可能即是古代神话中呼唤日出的”天鸡”的象征物。至汉代,随着封建农耕社会的繁荣,鸡的形象也随之大量出现,而最早关于鸡的绘画实物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鸡常被作为一种吉祥物雕刻在车马、建筑上,其次,家鸡也是当时重要的生活物资,在画像石《庖厨图》中就杀鸡备宴的场景。而汉代社会的繁华还促进了斗鸡这一娱乐活动的盛行,汉代画像石也有上层社会贵族斗鸡的场景描绘。鸡向来被认为是好斗的动物,无论是面对同类,还是被它认为受到威胁的人类,鸡都有与之相斗的勇气。因而汉代人还进一步把鸡的习性归纳,《韩诗外传》有云 :鸡有五德 :头戴冠者,文也 ;足傅距者,武也 ;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五德之禽此后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绘的对象。
河南南阳英庄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上,便生动地再现了斗鸡时的精彩瞬间。画面中央的伞盖下放有二樽、二盘,盘内堆放果品。两只雄鸡体型相当,身躯高大健硕,小冠,脖颈细长,喙尖而利,前胸宽阔,大腿肌肉发达,小腿粗壮有力,爪细而长,属于典型的斗鸡身材。二鸡怒目相视,昂首屈腿,正欲决战撕杀。两只鸡的身后各站一人,唆使斗鸡,此二人身后还各站有一个侍卫。
陶母鸡 东汉 广东省博物馆藏
汉代人“视死如生”,生前的财富自然要依照着做出相应的陪葬品,墓主生前的鸡自然也不例外了。
从汉代画像石《庖厨图》的拓片中可以看到当时鸡被作为宴会的食材之一。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