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发展到唐代,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三彩瓷,以其色彩丰富、气势恢宏而闻名于世。
鉴识唐三彩及同期单色彩釉瓷器,首先看胎质。唐代彩釉陶瓷的胎料一般是两类:白中泛红的藕粉陶胎或白中泛青的钢胎;另一类胎土色泽较深,泛暗红、褐色或褐紫色,后期又多灰黄和灰青。
一般前期胎质较粗松,后期细密,后期瓷胎可略见糯米光泽。“唐三彩”多为近乎白色的陶胎,更加粗松。单色彩釉器则因窑口不同而异。唐代淘胎技术不够精细,胎质中常可见黑色铁质颗粒。另外,唐器均是出土器,器物上一般有土沁。在露胎处滴水后可嗅到土香气。
再看釉面。三彩器常见的是红、绿、白,其实当时有多种颜色,红、黄、白、绿、褐、蓝、黑等。单色釉有纯的黄、蓝、绿等。无论是点釉或刷釉,釉色均呈自然的流淌状,色与色之间过渡自然,且呈晕化之状。即便单色釉,也不是一块色,在流淌之中还应有深浅不同的晕化过渡。釉面一般均有细小的开片,呈鱼子纹状,肉眼看不到,须用放大镜细看。如在远处即可看到开片,此器必是后仿之物。这些开片,细密整齐,呈左右走势,有极强的玻璃质感。早期的彩釉器上,还可看到纹片四周有轻微上翘的爆裂状,有爆釉现象。晚唐器,可无爆釉出现,但也均有鱼子纹开片。
唐器上,也有没有开片的,如邢窑之器。因此,对于开片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在开片纹中一般都可见到土沁和腐蚀的痕迹,这种自然产生的侵蚀之痕,应是散布自然,有多有少。
由于当时上釉用的是铅作黏结剂,经过千百年时间,釉面应呈铅银现象。这种“宝光”,用水洗过,仍然会有。另外,当时烧造中,胎体水分掌握不好,烧成后的器物胎体上常会出现横向细小裂纹,状如蚯蚓走泥。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有比没有好。
唐代彩釉瓷中还有一种花釉瓷,也叫唐花钧或唐钧。以黑釉、黄釉或白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绿斑等彩釉作装饰,高温烧成。辨伪方法:仿品蓝色过蓝,白色过白,这是由于所用原料不同所致;仿品造型和淋釉技术仅得其貌,真品造型精巧,淋釉潇洒;仿品修坯、修足或过于精细,或失之呆板;真品器身均有后期开片,且开片中常见侵入杂物,仿品则少有开片。
仿品唐三彩的辨识方法:仿品胎质常过细过白,胎壁一般偏厚,胎体过重;仿品釉面也可有开片,但一般较大,难出鱼子纹状,且纹线较长,呈上下走势;仿品釉色较为单纯,无流淌或流淌不自然,无晕化或过渡生硬;仿品釉面有“贼光”,不像真品是柔和的光泽;仿品釉面出不了铅银现象,或以硫酸腐蚀,制造假的宝光效应;仿品很难做出胎裂现象,常以釉裂纹来冒充之,有的刻意做出,可以看得出人工的痕迹;仿品常无棕眼,或人为做出。除此,还要注意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更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反而粗糙。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