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 1702年作 行书《滁州西涧》
■高士奇 撰 江村书画目
■高士奇画像
■《江村销夏录》局部
作为清朝最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之一,高士奇的人生跌宕起伏,甚至其身后,还因藏品引起了后世的持续争论和关注。身为康熙的宫廷学者,这位“亦师亦友”曾得到无上恩宠;而作为收藏家和著述者,其鉴藏功力在当时就颇负盛名,《江村销夏录》收录所见法书名画200余件,皆一一考其源流。但是,去世后被人发现的高士奇收藏底账《江村书画目》,却被认为是他用赝品书画进贡给康熙的“证据”。这位被鲁迅认为是曹公笔下薛宝钗原型的高士奇,其收藏故事究竟有多么曲折离奇?且看笔者简述一二。
一生与康熙帝及古书画结下不解之缘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浙江平湖人。士奇世居钱塘,出身贫寒,乡试不第。“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书春贴子,自作联句。偶为圣祖所见,立召见,旬日之间,三试皆第一。”此后,入内廷供奉,先后任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卒年六十,谥文恪。高士奇是清康熙时的著名书画收藏家,他的一生与康熙帝以及古书画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康熙对高士奇极为看重,据记载是因为他的才华,康熙曾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据说,康熙与高士奇相处十分融洽,康熙还经常把自己的诗文给后者看,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还说自己后来诗文有所长进,“皆高士奇之功”。自从高士奇入宫侍奉,康熙一直对其保护有加,他虽然两次遭到御史弹劾,却没有受到什么处罚,只是暂时辞官,后来又被康熙召回。后世的人言和诗文戏剧作品中,对高士奇其人多有微言,大多与其官场沉浮和利益纠葛有关。但翻阅历来收藏界对其的评价,却很少言其官宦生涯和品德操守,只推崇其鉴藏贡献。
任职于南书房期间,高士奇有机会接触到皇家珍藏的各种书画名作,这对他以后的书画收藏是一种丰富的积累。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官场的勾心斗角,文人出身的高士奇始终觉得意兴阑珊,唯有那些具有文人情怀的书画艺术品,能让他感觉安宁和惬意。这也是他进入鉴藏世界的内因。
《江村书画目》不能成为其献伪的确证
高士奇一生沉浮宦海,写了十几种和康熙活动有关的随扈著作。但是,让其在收藏界享有盛名的,毫无疑问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书《江村销夏录》。该书写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夏天,共三卷,著录了高士奇家中所藏及寓目的书画名迹,共有作品209件,其中书法40件,绘画169件。卷首有朱彝尊的序,业界认为朱序十分重要,他说高氏于古人书画真迹,是“为卷为轴,为笺为绢,必谨识其尺度、广狭、断续,及印记之多寡、跋尾之先后,而间以己意,折衷甄综之,评书画者至此而大备焉”,并指出这样的体例,对鉴伪大有帮助。
而另一部与之齐名的《江村书画目》,则一直被认为是高士奇经手的收藏品的秘密账册,在其去世以后才被流出,公之于世。作者是高士奇,传录者是其子高舆。整个账簿分十类,共记载书画作品518件,其中明确记载“不真”“赝”“仿”的作品达到99件,其中绝大部分包含在“进字壹号”“进字贰号”“送字号”中。虽然自罗振玉“义愤填膺”首度公开这部书开始,高士奇“以赝品欺罔”一说就甚嚣尘上,但迄今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高氏父子有意以赝品欺骗康熙。另有研究则称,虽然《江村书画目》的原作者是高士奇无疑,但所谓“进字壹号”等等的论述和分类,是他逝世以后其子高舆的所为。在整个《江村书画目》中,“永存秘玩上上神品”、“自题上等手卷”是核心,这两类珍贵字画在高士奇去世之后已经陆续流散。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