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按“六书”造字,传承就在当下

2017-03-08 10:32:08 

  这是一段由“丁酉福”故事引发的思考。

  北京城,窗外风雪摇曳窗内诗酒茶画,一个师承与求学都颇有传奇经历的青年,很满意地为2017年完成了一个造字:丁酉福。这位叫刘少白的青年煞有介事地对旁人开始了解释:“这是一枚符合‘六书’造字法则的新字!”

按“六书”造字,传承就在当下按“六书”造字,传承就在当下

  2017年新年造字

  按“六书”的造字规则来造字

  “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盛唐时代武则天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和恩泽如同太阳普照大地,偶得造字“曌”便也是遵从“六书”法则。六艺相传下的高门的贵族嫡子、士夫阶层均通此法。跨越千年后的当下,青年妙用此造字法,并形成视觉上左右部分恰如其分地合成了一个近乎让所有人不仔细辨认便脱口而出:这是“福”字。而实际上是甲骨文的“丁”与“酉”恰好来了一次完美的碰撞。

  《淮南子· 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此之故,古人对文字甚是恭敬。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行为累积实践延袭下来的生命观、精神内涵和思维方式。几千年来在传承与革新中动态平衡发展着。中国传统的泛文艺形式——书法、篆刻、绘画、诗词曲、章回小说、戏剧等,背后有着更为本质的形式。

  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提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与西方的知识思辨性相较,中国的哲学是生命的、体验的。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由外在“审美”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宜安顿。比如西湖,自古在中国文人心目中可以说是绚烂绮丽的代名词。明代名士张岱在自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中描述了一段与友人相约湖心亭赏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茫茫大地世界,亭、舟中人皆是一点而已,当它们融入莽莽宇宙,就伸展了性灵,获得了安适,这便是在心灵的超越中拥有了世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中国式审美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体验,而是追求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次的心理安慰。

按“六书”造字,传承就在当下按“六书”造字,传承就在当下

  2016年新年造字

  真正的“传统”没有时空限制

  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没有主动选择停留在当下瞬间,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区别开来。建立在客观肉眼视觉的西方焦点透视审美体系直至清代才陆续被带入东方。古老的中国,对人类分割、假设的时间与空间的怀疑,构成了此后艺术形式一直对有限时空形式的叛逆。

  Michael Sullivan 在他的著作《中国艺术》中就曾提到这个问题:“一般人一定会问,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坚持忠于自然,却对西方人最基本的透视法则一无所知?回答是:中国是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放弃了焦点透视,他们以同样的理由也放弃使用阴影的处理。科学史透视法只提供一个固定角度,虽然可以满足西方人逻辑的头脑,对中国画家而言,是不够的。中国画家会问:为什么我们要这样限制自己?为什么不能描绘单一试点以外的世界?”这位“20 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 波罗”很敏锐地觉察并佐证了中国人传统对时空无限流转的基本观念。

  同样,寻根溯源,我们惊奇发现《庄子·逍遥游》中的这么一个比喻:“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我们被狡猾的庄子一下子提升到完全不可了解的时间中去,此番便是要引领我们透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

  一切生命体都是延续的,它未曾真的被遗忘,只是如暗涌般缱绻蛰伏,它在等待着被唤醒。

  1984 年美国现代音乐家John Cage 随康宁汉舞团赴台演出,谈到他在现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四分卅三秒》——一次完全没有演奏的“音乐会”。Cage 认为自己已经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显然,中国艺术中的“空”已颇受世界艺术家的瞩目,对西方现代艺术尤多启发。

  2017 年楚和听香春夏时装发布会轰动北京,设计师以《观心》为主题,《诗经》为灵感,当人们看到了敦煌壁画颜色的用心再现时,带来的触动是极震撼的。一种“为何我们从来没发现过自己的美好”感油然而生,这似乎预示了民族自信的回归在望。

  回看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等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由器及人,由艺及人,“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惟水与山而已”。没有机心,回归到天全的懵懂性灵的恬淡,这是庄子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这意味着,真正的传统,早已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 编辑/陈彦如 文字整理/易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