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刘应宾有诗云“螺钿妆成翡翠光”。螺钿的光泽堪比翡翠,华美高贵,赏心悦目。其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雕刻、抛光,成品往往视觉效果奇佳,光彩夺人。螺钿工艺以其光而不耀、内敛有节制的独特魅力占据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一席。
一、螺钿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螺钿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商周时即有漆器以螺钿作镶嵌花纹。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一件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图1)就采用了螺钿工艺,雕琢精致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1 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
在古代,螺钿亦有钿嵌、螺填、陷蚌或坎螺之称。宋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称之为“螺钿”,明黄成在《髹饰录》中则称之为“陷蚌”“坎螺”。
“螺”与“钿”原各有不同词义。“螺”指江河湖海中的螺蚌壳,“钿”指将金银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徐铉在《说文》新附中说,“钿,金华也”。《集韵》有记载,“钿,以宝饰物”。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有言,“钿,宝钿,以宝饰器”。《髹饰录》以“钿螺”合用,《利用第一·霞锦》中说,“钿螺、老蚌、车螯、玉珧之类,有片,有沙。天机织贝,冰蚕失文”,描述了螺钿可裁切成片或研磨成粉饰于器物,其天然光泽好似锦绣,连传说中的冰蚕锦也失去了光彩。
螺钿在工艺美术中的大量应用,大致开始于晋南北朝之际,成熟、盛行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晚清。沈从文先生在《螺钿史话》一书中认为,螺钿工艺在美术中重新占有一个位置的时间“照文献记载,则时代宜略早一些,或应在西汉武帝到成帝时,因为用杂玉石珠宝综合处理,汉代诗文中均经常提起过。宫廷用具中如屏风、床榻、帘帷、香炉、灯台和其他许多东西,出行用具如车辇、马鞍辔……无不有装备得异常奢侈华美价值极高的”“金银、珠玉、绿松石、红宝石、水晶、玛瑙,以及玳瑁,均有发现,惟蚌片实少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