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是西周早期标准器。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镇陈家后院,后被卖到废品收购站,1965年9月被宝鸡博物馆发现并收藏。最初被称作“饕餮纹青铜尊”,直至1975年调北京展览时,才被故宫的唐兰先生(有的说是马承源)发现了底部的铭文,从此便身价倍增,被定为国宝。因这件饕餮纹青铜尊的作者叫“何”,因此,这件青铜尊也就正式更名为“何尊”。它的发现印证了《史记》上关于周初营建洛邑的史实,解决了西周史研究上的疑案。
废品堆发现的国宝 何尊
何尊体呈椭圆方形,口圆而外侈,器腹四边透浇玲珑剔透的扉棱。口沿下饰蕉叶纹,扉棱置于叶中,叶面浮饰图案化的云纹,顶部饰以蚕纹,腹饰饕餮纹,饕餮大眉悬翘,巨目咧嘴。圈足亦饰大饕餮面,通体上下以细云雷纹衬底。造型浑厚凝重而又富丽华贵,为西周初期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内底有铭文122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通高39厘米、径28.6厘米,重14.6公斤。
何尊为什么出现在贾村塬区
对于何尊这件国宝为什么能在贾村塬区被发现?考古工作者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贾村,在陈家后院挖出何尊的地方进行了调查和钻探,但在其周围并没有发现有西周墓葬。因此只能按窖藏去考虑。为此,曾于1988年3月18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就其发现情况作了报导。尽管如此,这个“窖藏”依然谜团重重,一直困扰着我们对这个地区相关问题,诸如戴家弯墓地出土之青铜器与周公家族之关系的研究等等。鉴于此,我们放宽了调查的视野,从贾村塬区商末周初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何尊铭文的内容入手,并联系戴家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对这件国宝的原始出土地作一蠡测。
贾村镇古称龙川镇,清代改名“假(贾)村”,位于贾村塬(亦称西平塬)的东北隅,距宝鸡市中心25华里。
贾村塬地势比较平坦,土质肥沃,村舍密集,分布着桥镇、贾村、蟠龙三个乡镇,是一个传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它东起汧河,与凤翔塬隔河相望;南依渭河,与秦岭对峙;西至金陵河,与陵塬为邻;北靠汧阳岭,与吴山相连,东西宽约15里,南北长约30里。人们常说其形状犹如一条巨龙,龙头就在这个塬西南部渭河北岸的蟠龙(又称蟠龙塬和蟠龙山),龙尾就在这个塬北部紧靠山区的汧河西岸的龙尾村。实际上,自古以来,占卜先生就是这么认为的,古代先民一直把这里当作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史上这个塬上多出名门望族,明清名臣党崇雅就在其中。
贾村塬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文化内涵又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何尊在这里发现后,使这里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多次文物普查表明,这里主要是以商周至秦汉的文化遗存为多,而又以商末周初和春秋两个时期最为突出。以贾村、桥镇为中心的塬区中央以及南塬坡下的斗鸡台(戴家弯)、东塬边的浮托和上官、西塬坡下的金河村石桥一带,都发现了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个塬区的文化是相当发达的。然而,这一点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调查所需。在那个时候,方国林立,在这么个人文荟萃的宝地上,到底是谁在主宰沉浮?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思路的展开。
1969年,这个塬区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铜器,1973年又发现了青铜器“夨王簋盖”;1983年浮托村还出土了青铜器“夨膡盨”。这些夨器有的时代较晚,和其他器物所反映出这个塬区的主体时代特征不太相符,但其在贾村塬的不断被发现,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一部分学者经过对这些夨器的初步研究,认为汧河流域是夨国的封地,贾村塬一带应是西周时期夨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
然而,“夨”这个学术问题比较复杂。它在出土的地域上,不光是宝鸡地区的扶风、岐山、凤翔、陇县等地有出土,而且远离汧河的河南洛阳,山西、江苏等地也都有出土。因为“夨”本来就有这么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因此,一部分学者提出“夨”就是“虞”,夨国就是虞国,西周早期(康王)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这似乎对历史的争论来了一个“圆满”。然而,一些学者对此并不认同,仍然坚持西周早期时的夨国不是虞国的前身,并认为,吴国是太伯奔吴后所建,早期(康王之前)还活动在陇县、吴山一带,被称为西吴;康王时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后世称为南吴。再加上夨到底是姬姓还是姜姓的争论,就使这个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