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私捐公藏,古卷珍藏尽入天一阁

2017-04-02 10:06:45 

私捐公藏,古卷珍藏尽入天一阁

伫立于塔影巷口的蜗寄庐

私捐公藏,古卷珍藏尽入天一阁

私捐公藏,古卷珍藏尽入天一阁

  曾几何时,在宁波天封塔后有一条宽仅九尺、长不过几百米的小巷,文献记载中将这条小巷称为:塔影巷(也作“塔前街”)。解放后城区扩宽,街道改造,这条小街巷就消逝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这些年随着莲桥第商业街区的改建完成,塔影巷重新与宁波市民见面。重建后塔影巷口有一座名为“孙传哲故居”的清代建筑,宁波文史专家、《宁波老事体》的作者周达章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宁波近代非常有名的一栋私人藏书楼:蜗寄庐的原址。

  近代中国沧桑巨变,宁波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更是免不了被外界的风雨所侵扰。身处乱世的蜗寄庐在这百年中,经历了哪些变故,它原先的主人身上又发生过哪些值得回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周达章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去找寻蜗寄庐曾经的模样。  

  藏书楼,那些宁波人延续文脉的地方

  “创一代”因爱书自建蜗寄庐

  “这塔影巷原来只是一条很窄的小巷子,其北面是一些民宅,南边是一条小河,小河直通观宗寺南边的采莲桥,然后又与濠河勾连通往月湖,河虽小却是四通八达,曾几何时小河边的人家都有专属的小码头。就在这条小河边,塔影巷的巷口有一户姓孙的人家,而 蜗寄庐 就是由孙家主人所建,立于孙家宅院之内。”周达章先是描述了一番塔影巷的美景,又将“蜗寄庐”的来历交代一番。

  周达章接着说道:孙家的主人名叫孙家溎(gui),原本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后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按照现在的说法,孙家溎是真真切切的“创一代”,白手起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家溎只谋得一个小职员的位子,工资微薄仅能糊口而已。后来,孙家溎开始从事茶叶生意,为了能在这一行坚持下去,扩大经营,他风里来雨里去,艰辛异常。

  “孙家溎虽说当时的身份是一个商人,可他毕竟中过秀才,是一个接受过传统教育的读书人,在闲暇时间,孙家溎喜欢练习书法,临摹绘画,为了增进自己的书法技艺,他开始留意起市面上的书法古籍,久而久之也购得不少古书。这些拓本、善本就成了其藏书最初的积攒。”或许这就是老话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周达章笑着说道。

  收来的书籍越来越多,孙家溎就觉得当时所住,三支街的房屋面积太小,已经搁不下这些图书了。于是,在几位好友的物色下,孙家溎看中了塔影巷巷口的一块地皮,买下后就在此地修缮房屋,建成三间一弄的两层楼房。其中最后一进房屋,孙家溎就是用来珍藏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书籍。

  关于“蜗寄庐”这三字的由来,则是源于陆游的诗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而孙家溎本人则给自己取了一个“蜗庐主人”的雅号。

  兵荒马乱年代为护书籍大搬迁

  “藏书人家,最怕的事情就是 失火 ,一旦着火,那这些辛苦收集来的书籍就很可能付之一炬。而孙宅边上的一条小河在孙家人看来远不足以保护书籍的安全。为了以防万一,孙家又在房屋的前后放置了好几口大缸,缸里常年都蓄满清水,目的就是为防止突如其来的火灾,爱书之心切着实不易。”周达章继续说道:孙家溎所处的岁月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那个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的年代,孙家溎非常担心自己所收藏书籍遭遇不测,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整日为蜗寄庐藏书提心吊胆的孙家溎明白这次浩劫不同往昔,为了保护下这些书籍,孙家溎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藏书来个大搬家。

  孙家溎动员全家老小,又雇了不少劳工,把所藏之书一箱箱整理出来,全部搬到建岙、横街一带山区。可纵然百般小心,搬书时还是出了状况。在一次搬运中,由于装书籍的大木箱很重,导致装载的船身不稳,就这一晃悠,好几箱书直接坠入河中。孙家溎心里一紧,赶忙组织打捞,箱子是捞起来了,可里面的书被河水浸泡湿透,损失了不少。

  “当时孙家人最怕的就是遇到兵痞流寇,这些兵匪仗不会打,就知道欺负老百姓,到处敲诈勒索。有一伙兵痞见到孙家溎有那么多书,直接凑上去举起火把作烧书状,想敲诈孙先生一笔钱财。孙先生一看这情况,赶忙让下人送钱求情,那伙兵痞收了钱才肯扬长而去。孙家溎过去一看,好几袋书已经被烧得半焦,心疼得孙先生都说不出话。”说到这里周达章也是连连摇头,他告诉记者:要知道,孙先生每购一本新书,如要作批注都要另外写于纸上,绝不在书中随意涂写。如此爱书之人,看到自己的心血被水淹被火烧,那心情能好嘛!

  子承父业万卷藏书皆无损

  站在塔影巷巷口,抬头便看到有一匾额,上书:孙传哲故居,记者感觉疑惑,这位孙传哲与孙家溎有何关联,曾经的蜗寄庐的藏书现如今又在何处。面对这些疑问,周达章回答道:“抗战结束后,孙家溎自觉身子每况愈下,对于蜗寄庐的未来,他决定将孙宅内一进房舍以及蜗寄庐都传给大儿子孙定观。至于匾额上的孙传哲则是孙家溎的第三子,孙定观的弟弟,由于这位孙传哲是中国近代邮票设计第一人,所以就借用了孙传哲的名号,其实 蜗寄庐 一直由孙家长子孙定观保护和打理。”

  周达章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在周达章念书的时候和孙定观年纪最小的儿子做过同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本人去过“蜗寄庐”数次,有幸聆听过孙定观对于藏书的一些真知灼见。

  “孙家 蜗寄庐 内藏书的规模可不是小打小闹,甬上那些有名气的藏书楼例如 卢氏抱经楼 、 陈氏文则楼 徐氏烟屿楼 等藏书楼因各种原因散落到民间的书籍,孙家人都想办法将它们购来收入到蜗寄庐中。其中元代所刻《隋书》,明代所刻《范文正公全集》、《蔡郎中集》等珍贵善本堪称甬上一绝。以至于《鄞州通志》中对于蜗寄庐的藏书都有过明文记载。”

  蜗寄庐藏书的最终结局相对于甬城其他藏书楼好了很多。解放初期,孙定观就准备听从已故父亲孙家溎的嘱托,将庐内藏书捐献给政府,可一想到这些书籍是父亲一生心血又有些不舍。时间一晃就到了1966年,文革的邪风越吹越紧,孙定观先生立刻下定决心,将蜗寄庐内两万卷古籍,一百三十件字画全数捐赠于天一阁,这个决定将庐内藏书全部保护下来。如今,天一阁将蜗寄庐藏书全数编了目录,编辑出版了《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一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宁波市民也能在天一阁馆中看到蜗寄庐曾经收藏的珍贵古籍。风雨中建立起来的蜗寄庐,能有一个善终,想来也是宁波文化界一件幸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