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的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数量居全国前列,但文物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数量470余万件的文物总数中,有近 2/5的可移动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针对这一情况,3月24日,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省文物局在山东博物馆集中聘任了多 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和“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此外,《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也在同日开展。记者马滟宁
文物数量多,保护现状不乐观
可移动文物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者现场了解到,山东省内的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按照2015年底全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关数据,全省仅登录的文物便有2486566件/套,实际更是多达4719837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据悉,在全省国有博物馆收藏的共计182万余件文物中,按照文物质地划分,可分为金属器(共62.13万件,占比34.14%)、陶瓷器(共38.13万件,占比20.95%)、纸张书画(31.67万件,占比17.40%)、石质文物(9.99万件,占比5.49%)、竹木漆器(2.62万件,占比1.44%)等……但从目前的保存状况看来,我省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保存较好的文物只占总数量的35%左右(63.70万件)。存在一定程度病害的文物占65%左右(118.3万件),尤其是濒危文物数量已经达到有病害文物总数的近46%(83.72万件)。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任务十分繁重。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各式濒危文物中,主要的文物损毁情况包括因粉状锈多发且难以防治导致青铜器存在彻底损毁的风险,字画书籍及纺织品等因保存设施设备及环境不达标导致虫蛀、霉菌滋生等情况多发,竹木漆器脱水技术难度较大导致脱水不及时或保存不当。
“年年修,年年坏”成了大问题
记者注意到,据省文物局针对全省馆藏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保护修复项目和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进行的调研显示,目前省内文物普遍存在保存环境不佳、现状不清,保护修复人才不足,场地设备和科研水平滞后,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实施进度缓慢等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年年修,年年坏”、修的不如坏的快的尴尬境地。
长期以来,人们对可移动文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此类文物修复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额远远少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例如,虽然目前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登录可移动文物470余万件,但馆藏文物中仍有近1/3的文物受保存条件、环境变化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仅濒危文物总数就接近150万件,导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任务日益紧迫和繁重。
而与保护修复的迫切要求相比,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力量明显不足,设有专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的博物馆仅占全省博物馆的25.28%,从事文物保护修复、保养的200位技术人员亦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状态。
此外,鉴于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保护修复场地匮乏、保存环境简陋也成为了当前省内可移动文物修复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国首聘“山东省文物修复师”
为解决可移动文物修复力量不足的问题,昨日,我省特别聘任了包括周宝中、李化元、吴顺清、马清林、铁付德、潘路、吴来明、周铁、马涛、赵西晨在内的10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咨询专家”。
据了解,他们均为全国文物科技保护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既有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的专家领导,也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负责人,这样的举措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属首次,致力于提高省内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技水平。
此外,为更好的保护可移动文物,省文物局还在全省聘任了51 位“山东省文物修复师”,而这一举措在全国也属于首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