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首高级别大明剑修复后
日前,2017年广府庙会东湖艺术长廊的特色展览之一“考工记——古代刀剑、甲胄修复工艺展”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开展。《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手工业制造工艺的重要文献,书中大量记载了先秦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和工艺美术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所倡导的一种匠人精神。冷兵器时代,兵器制造代表着一个国家当时的科技最高水平及国家的综合实力。以“考工记”为题的展览,主要展出古代刀剑及甲胄的藏品、制作工艺、修复过程、功能介绍及收藏文化等。此次展出了近60件藏品和修复工艺件。
近几年,随着古兵器收藏热的升温,国内不少地方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古兵器展,与这些古兵器展相比,《中国刀剑》一书的策划、编辑彭鹏认为此次展览意义不同,“展览除了展示修复的老刀剑之外,还展示了新制刀剑和复原的历代甲胄,这种新老搭配、攻防一体的展示,令人耳目一新。展览中,主办方通过让观众试穿盔甲、上手刀剑的方式全方位诠释刀剑文化,让更多普通民众切身体验到古代兵器文化的魅力。”
刀剑修复技艺逐渐完善
刀剑修复自古有之,中国古代修复刀剑大多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如:刀刃在作战中折损,随军刀匠会对其煅接或打磨;刀剑配件丢失,使用者会找相关零件补充等,这种修复只是以满足刀剑正常使用为目的,修复往往草率、粗陋。同时,这样的修复也是造成存世古刀剑刃与装张冠李戴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比,当今的刀剑修复大多是从器物外观展示入手,如:清理配件污垢、研磨刀剑刃体,还原刀剑原始风格和形制,纠正刃与装张冠李戴现象等。
“修复刀剑时要有根有据,而非凭空想象、任意臆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古兵器的神韵和历史痕迹,以被后人传承和鉴赏。” 山西平遥古城的刘强是此次展览的作者,他认为刀剑修复应该本着以下几个原则,即:大修不如小修、小修不如不修、早修不如晚修,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存古刀剑的原始信息,以便后期深入研究。“如果必须对古刀剑进行修复,便需要找好参照物,比如有同类完整形制的刀剑做母本,修复部分应该严格按照母本进行,不可任意改造、创新;在无相关同类完整器型的刀剑做母本时,修复部分可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须建立在对历代刀剑形制熟知、深解的前提下进行,经过反复推敲印证方可实施,绝不可主观臆造。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刀剑修复时进行人为改造,如:在刀剑刃体补刻铭文、将无血槽的刀身开槽、在素配件上阴刻纹饰等,以此来提高刀剑价值,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刀剑的破坏,也是一种造假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彭鹏补充道。
经过众多修复人员的不懈探索,中国古刀剑制作全套工艺在当下基本被从业人员所掌握,如:缠柄绳、修配柄鞘、刷漆包皮、研磨刃体、焊接开裂等基础修复早已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入门级技能,比较复杂的带有阴刻、浮雕、镂空、鎏金、镶嵌工艺的刀剑配件,如果在专业修复公司及工作室制作修配的话也不是难事,而像古刀剑制作工艺中最难的錽金银工艺及铁镂空錽金银工艺也在近几年内被从业人员攻克。彭鹏认为,现在在修复工艺上唯一需要完善的事可能就是做旧的水平还有些不到位,他坚信:“随着刀剑修复工艺发展和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会很快解决。”
除了技艺还应具备鉴赏力
刘强从15岁开始系统研究学习刀剑的制作和修复,并大量为各地的藏家修复古代的兵器,不仅奠定了其扎实的工艺修复基础,更是对已经消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尤其是几经濒临失传的传统制作工艺。刘强表示,修复刀剑的难点在于“修旧如旧”,这一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研究实物,有的刀剑修复工作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冷兵器不但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积淀甚至比文字还要悠久,它拥有着超过5000年的传承,是已经消逝的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证。因此,刀剑修复不仅需要修复者具有高超的修复技艺,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艺术品鉴赏经验和水准。”刘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随着当今人们对古兵器文化的认可和重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珍藏古兵器,而作为古兵器大项的古代刀剑,其收藏趋势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但由于古刀剑存世量不多,面对这么快增长的收藏人群,其后劲明显不足,特别是近期一大批企业家、艺术家、设计师、单位负责人、律师、医生等高薪阶层收藏者的介入,使原本就稀少的收藏资源已呈干枯之势。彭鹏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内,刀剑收藏应会发生由古刀剑交易逐渐向仿古刀剑交易的转变,同时,古刀剑收藏的发展方向也会由单纯的注重造型鉴赏、收藏价值向学术研究方面迈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