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守望中国文化之眼 记小城里的匾额收藏家

2017-04-04 10:07:03 网络

守望中国文化之眼 记小城里的匾额收藏家

连城明清匾额

  如果不是亲临现场,绝对不会想到,在这个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福建连城,竟有一个藏品丰富、布局高雅的匾额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走上一遭,仿佛进入一个提纲挈领的中国文化的目录世界。这个世界的最好向导就是馆长杨芳女士。

  杨芳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匾额收藏家。但在1999年之前,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和匾额深深“纠缠”。那年,她的丈夫谢远忠搜罗到一方文魁匾,题匾名为“文魁”,受匾人是嘉庆三年乡试举人杨宾。杨芳寻根究底后发现,杨宾原来是自己的祖先。一种家族传承的荣耀感和重续文脉的激动心情,一下子攫住了她的心。夫妻俩一拍即合,决定开始收藏匾额。

  福建山区水隔山阻、九曲回肠,可以藏身、可以远祸。因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的很多古建筑得以保存,匾额同样如此幸运。但是当地许多人对匾额不屑一顾,在很多农民家里,匾额甚至成了搭建猪寮鸡舍的材料。

  为了搜罗古匾,杨芳夫妻俩起早贪黑,打听连城界内所有存有匾额的地方。并且,他们收匾额就像收养孩子一样,一旦领走,再也不愿送出。“钱只出不进,匾额只进不出。”于是,他们收藏古匾额的痴名越传越远,外地商贩找他们售匾的也越来越多。然而,古玩市场奇货可居,夫妻俩的日常收入不足以负担,只能开始举债收藏。

  2006年,杨芳辞去了稳定的中层管理职位,到连城县博物馆当了一名普通的职员。工资从2000多元降到了700多元,多年的工作积累也要放弃,从头再来。然而,她内心反复念叨的只有“爱匾一生,护匾一生”。

  在杨芳心里,越积越多的大小匾额为她筑起一个古雅、厚重、瑰丽、幽深的文化世界。匾额题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是书法的宝库,是工艺的长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在观赏了杨芳的藏品之后说:“这些从民间收集来的匾额都是匾额中的精品,是中国文化的精魂。”

  如今,杨芳收藏的匾额已有1000余方,年代最早的“状元及第”匾是南宋景定年间的遗存,而年代最近的收藏是1958年制作的“扫盲冠军”匾,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的文化政策深入民心,也体现了匾额文化在火红的建设年代仍有余绪。

  2008年,杨芳在专家学者的鼓励支持下,萌生了撰写匾额文化研究工具书《古匾集粹》的想法。她夜以继日地研读史籍和学术经典,2012年,《古匾集粹》在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匾额研究和工艺领域博采众长、内容全面、考证详实。从匾额的源流、价值、款识、释读,到匾额的保存、分类、质料、工艺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该书还收录了近400方代表性匾额,对每一方的出处、掌故、题铭、内容以及流传情况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注释。学者傅翔评价:“在这个喧嚣与浮躁的世界里,她是一位真正的收藏家,一个学有所成的专家。”

  最初,杨芳夫妇临时租用了一间屋子集中陈放匾额,名曰“树芳斋匾额文化陈列馆”。2013年,机遇来了,连城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在秀丽的国家地质公园冠豸山的对面,占地总面积9000平方米的新博物馆开始建设。博物馆专门辟出一大板块,交给杨芳陈列明清牌匾。她的个人事业正式汇入了国家文博事业发展的大潮中。

  更多的学者专家慕名而来。上海市文史馆史学家郭志坤称赞杨芳的行为“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义举”。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小濮率专家组一行考察完她的藏品后表示:“当地文化部门要重视起来,把匾额保护好,把它留给子孙后代。”

  如此珍贵的收藏深埋连城,是否有些可惜?杨芳说:“匾额和地方文化血肉相连,离开了故土就失去了地气,缺少了神韵。”

  当笔者跟随杨芳徜徉在她精心布置的匾额之林的时候,在每一方匾额前,杨芳都要伫立凝神。她说:“巍峨高大的宫殿、典雅韵致的厅堂,匾额都在最中央和抢眼的上方。我们只能仰望。”

  笔者想说,如此豁亮悬挂着和悬挂过的匾额就是中国文化的眼睛,而这位小城里的收藏家正是中国文化之眼殷殷的守望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