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三足提梁壶,成交价517.5万元
清早期时大彬款巨壶,成交价34.5万元
清早期龚心钊旧藏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成交价358.4万元
江苏宜兴紫砂壶从明代朱元璋提倡喝散茶后诞生,起初仅作为泡茶的工具,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从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开始,紫砂壶逐渐走进文人的艺术创作活动。到了清代,文人更直接参与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书画家与紫砂壶作者一起研究造型与装饰等艺术手法,从而把紫砂壶创作推向了紫砂文化的层面。
过去的40年,紫砂文化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其已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甚至已发展到艺术品金融领域。近几年,紫砂市场几乎一直在透支紫砂工艺与艺术本身的积累。大多数人关心的是紫砂艺术的造富故事,而较少关注紫砂的文化底蕴,以及市场激情后的隐患与问题。笔者认为,2017年紫砂文化消费将继续繁荣,与此同时,紫砂市场需要回归理性,才能促进市场更健康发展。
紫砂文化产业呈几何级数般增长
当代紫砂文化与紫砂收藏热,可以上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台湾。当时宜兴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工匠仅有500人左右,产品一度供不应求。而那时的紫砂壶基本上是通过香港转口至台湾的,香港作为紫砂壶销售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中转站,也为当地的紫砂壶市场的繁荣起到了近水楼台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紫砂壶的价位节节高升。1994年5月6日,顾景舟的一把紫砂壶作品在宜兴陶瓷公司进出口部被香港藏家以74万港元(按当时的汇率,约合100万元)竞价买走,创造了顾景舟紫砂壶在市场上的第一次天价。从此,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师的作品价格开始逐年上升。
进入21世纪后,紫砂壶从业者呈几何级数增加。由于紫砂壶的制作可以一个人独自完成,越来越多的紫砂创作者开始意识到,工厂化集体劳作并不是紫砂艺术创作的最好形式。自古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更适合于紫砂壶的创作,于是,宜兴紫砂工艺厂进入了破产前的改制,以全新的紫砂艺术工作室取代了先前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和创造力,紫砂壶市场上开始出现许多崭新的款式、风格,进一步推动了紫砂文化的发展。
从2000年开始,香港、台北、北京等地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先后出现当代紫砂壶。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开启了紫砂壶的第一个专场拍卖,进一步聚集和调高了当代高端紫砂壶的收藏投资人气,自2010年,顾景舟的第一个过千万元的紫砂壶出现,到2015年一套紫砂壶以80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近亿元),点燃了紫砂壶市场的广大爱好者、特别是机构投资的收藏热情。
以顾景舟为例,他的紫砂作品从几百元到上百万元用了近10年时间,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又用了10年,从1000万元到近亿元同样用了近10年时间,10年一个台阶,带动了整个宜兴紫砂行业的大发展。
“文人壶”与“文化壶”概念不同
我们在谈论紫砂文化时,经常会提到“文人壶”与“文化壶”,其实,这两种壶的概念并不相同。笔者认为,“文人壶”是文人对紫砂壶造型所赋予的时代内涵。紫砂壶是立体的造型艺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在壶体上镌刻书画装饰,这种装饰本质上是文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书画、篆刻截然不同。
业界人士通常认为,“文人壶”是由文化人创作的紫砂壶。“文化壶”是文人参与其中,强调人文思想的壶,“文人壶”不一定是“文化壶”,但“文化壶”一定是“文人壶”。“文化壶”是一种融入文人思想,包括宗教禅意精神的紫砂壶,不能简单地说紫砂壶上有镌刻的诗词书画就可称为“文化壶”。古时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紫砂壶的造型审美是主要的,在壶身上书画装饰是一种帮衬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装饰而装饰,要恰到好处。
现当代紫砂收藏投资中,文人紫砂、名家紫砂一直占据紫砂市场主要地位。笔者认为,紫砂壶投资市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工艺陈设品,二是收藏投资品,两个层次里都包括文人紫砂壶。
当前,文人紫砂壶的现状应该说是既繁荣又没落,繁荣的是许多诗人画家参与紫砂壶创作的热情很高,没落的是很多人是出于玩票的心态,以浮躁的思想参与制作紫砂壶,这就远离了文化壶的初衷,仅是一种名人效应而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