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一直以来,对于传承和振兴,每个人的理解其实不尽相同。以陶瓷的烧成工艺为例,尽管当下“活着”的柴窑数量并不多,但近年来在陶瓷界却有意无意地流行起“柴烧热”,柴烧作品再次成为各地陶瓷欣赏和收藏的新宠,有的地区还计划新建柴烧窑炉。然而,对于复烧柴窑,陶瓷业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柴窑,要不要烧?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尽管如今很难判断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对瓷器颜色的这段描述,是他自己的一种美好的向往,还是对已有瓷质釉色的赞美?但是,为烧出这般颜色,无数陶工潜心努力,不断用技艺去突破和诠释。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借助陶工的智慧和双手使其成了联结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取土炼泥、火中求宝的技艺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窑炉和烧成工艺一直跟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不断发生变化。
从松柴到煤炭,再到液化气、天然气,新型燃料的使用为窑炉结构和烧成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绝大多数的手工陶瓷从业者已经从过去投柴观火、不眠不休地守候在柴窑旁的辛劳中解脱出来,转而选择可以严格控制烧成时间、温度并且保障成品率的气窑。
根据记者的采访统计,在江西景德镇上千个窑口中,只有20余个柴窑,所占比率不超过2%;而在河南的钧瓷、汝瓷产区,河北的定瓷产区,浙江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婺州窑陶瓷产区,福建的建窑建盏产区,云南的建水紫陶产区,这一比率更低,有些地区仅有零星的三两家在做柴烧,而有些地方的柴窑已经不再工作甚至彻底消失了。
装窑,就是将装有器坯的匣钵送入窑内。这一工序看似简单,却是柴窑烧制技艺中很关键的环节。装窑好坏,直接关系到窑内作品烧制的成败,一般窑师若无十几二十年烧窑经验,是码不好窑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