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一幅作于1964年的恢弘巨作《29.09.64》将于佳士得香港春季拍卖期间,于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隆重呈献。
艺术杰作往往能带领我们潜入旷远无艮的世外天地。随着历史的滔滔洪流,这些杰作开始跨越地理界限,体现出广阔深刻的文化底蕴。这些作品意念深刻、充满诗意,勾起人的共鸣;它们传播新生命,吸引人们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进而反思人生、历史和宇宙。能达到此等高度的艺术创作,莫过于赵无极作于1960年代的伟大杰作。
赵无极 《29.09.64》 油彩 画布 230 x 345 cm.
1964 年作 估价:港元 38,000,000 - 48,000,000
1960年代是赵无极创作上的新阶段,《29.09.64》则集中呈现了该时期的精髓。赵无极从1956年开始与纽约画商山缪尔库兹(Samuel Kootz)合作,库兹鼓励他创作更大幅的作品,并向美国私人收藏和机构推荐他的创作,令他首次名扬法国以外的国际艺术界。1961年,赵无极搬入巴黎蒙帕纳斯区的荣古瓦街(rue Jonquoy),那里空间更宽敞,使他得以创作尺幅更大的作品。他每天在安静的画室中长时间作画,晚上则前往圣日耳曼区参加欢乐热闹的画廊展览开幕酒会。此幅《29.09.64》尺幅之宏大(230 x 345 cm.),实为罕见。
《29.09.64》细节欣赏
1960年代,赵无极经历许多波折,时而亢奋激扬、时而困扰纷纷,这些矛盾的情绪与他的创作关系千丝万绪,同时他发展出成熟的艺术技巧,进入得心应手的境界。赵无极自己曾在《Self-Portrait》一书中形容那段时光:「我那十年时间全速前进,像驾驶跑车一样」。《29.09.64 》便是这段情感澎湃、创造力丰沛时期的经典范例。画面布满各种蓝色,由夜空深蓝蓝以至温暖青蓝,巨大深湛的笔触搭建起画面构图,中央一片片明亮的白色与底下暗藏的锈橙色争辉。画面边缘有大片泼墨般的油彩,让一片细密的线条空间发展,犹如宇宙混沌时的骚动。激烈奔放的画面反映出画家内心的情绪起伏。
近距离观赏《29.09.64》,画面中那些深浅不一蓝色背后的意义何在?赵无极在创作这幅宏伟尺幅的作品时,又用到了哪些材质和原料?我们将陆续揭晓更多有关此幅弘篇巨制的精彩细节,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