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 御制鎏金铜交龙钮八卦纹应钟 高 31cm
编钟是中国重要的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中国的礼乐制度从原始社会萌芽到先秦,发展到西周最后确立,成为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中国在西周时期出现的编钟为三枚一组,春秋晚期以九枚一组的编钟为多。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镇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套共65枚的青铜编钟,其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堪称中国古代编钟之最,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清朝康熙皇帝隆重师儒,以周礼为蓝本,设计了一套用于天地、社稷、宗庙等祭祀大典以及大朝会、宴享、命将出师、临殿等朝廷盛事,乐部率和声署悬乐器于太和殿或郊坛、太庙、演奏「中和韶乐」,为国家大典礼乐之器。礼乐的演奏「以黄钟为宫,镈钟击以起乐,编钟从之」。《清史稿》志七十六·乐八:"编钟,范金为之,十六钟同虡,应十二正律、四倍律, 夷则、南吕、无射、应锺各有倍律。阴阳各八。外形橢圆,大小同制,惟内高、内径、容积各不同。实体之薄厚,以次递增。第一倍夷则之钟,体厚一分三釐三豪,至第十六应锺之钟,体厚二分八釐四豪。簨虡涂金,上簨左右刻龙首,中、下二簨俱刻朵云,系金钩悬钟。两虡承以五采伏狮,下为趺,镂山水形。"
此件鎏金编钟器形呈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顶饰交龙钮,龙背供起成孔,用于穿系。和战国时代编钟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康熙朝亦统一了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达清秤180两,而发音最高的“应钟”则达清秤380两,差别逾二倍之多。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以回纹分隔。钟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应钟”,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四年製”。
清代皇室注重祭祀礼乐,其以康熙一朝最为厚重庄严。康熙九年,康熙十三年,康熙五十四年,皆有重铸礼乐仪器之举动。清圣祖对于礼乐的崩溃与失传十分忧心,曾敕令诏修乐律文献,撰成《御制律吕正义》一书。康熙五十四年,为“立咏歌之准”,不但进一步完整编撰乐书,同时也对皇室重要祭祀场所的编钟等礼乐器进行了隆重的重铸活动。国子监现就存有同样的康熙五十四年编钟,亦见於《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二·乐三”编钟,笵金为之,十六枚……纽为双龙,中为云龙文,近唇如满月者……前镌康熙五十四年制,后各镌律名。
如上所述应钟为古乐律名。十二律之一。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应钟与十月相应。《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音羽,律中应钟。” 郑玄 注:“孟冬气至,则应钟之律应。应钟者,姑洗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长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汉书·律历志上》:“应鐘,言阴气应亡射,该臧万物而杂阳阂种也。位於亥,在十月。”钟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保存完好,除少处磨耗外,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故宫藏编钟(参考图)
同於康熙五十四年铸造的“太簇”编钟(Lot454)於香港苏富比1989年5月17日拍出。康熙五十二年铸造的编钟亦在苏富比的拍卖上出现,其中包括1956年纽约苏富比Lot40、Lot41,1978年伦敦苏富比“姑洗”编钟(Lot110),2007年香港苏富比八卦纹“无射”编钟(Lot1327)。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内藏一套“康熙五十二年审定”云龙纹的编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