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画会”与“星星画会”,在艺术观念和语言的层面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画会的艺术创作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性关怀、对艺术个性的张扬以及对人性的呼吁,激发着我们对当下的联想和反思,是他们用“无名”之火,点燃了20世纪艺术的整片星空。
无名画会部分成员
在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展时合影(1979年7月)
1979年至20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的改革激发了艺术新的创造。从结构和解构,从解体到重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真正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结构和思维观念,演化成今日生活中的当代艺术关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名画会”是第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它比“星星画会”更早,在文革期间与时势反其道而行,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前卫观念。多年以来,“无名画会”的艺术家们默默地坚持创作,很少参与公开的艺术活动,加上“纯艺术”观念同现代艺术思潮的某种对撞,使得时至今日“无名画会”的历史活动与艺术创作等都远不及后来的“星星画会”为人所熟知,而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才发现“无名画会”的艺术家们为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发展和现代艺术的起源等问题的重要意义与贡献。
无名画会(一组四件) 1974--1978年 估价:RMB 400,000-600,000
“无名画会”的名称正式出现于1979年,但往前追溯,其历史可以以1959年赵文量和杨雨澍在熙化美术学校结识为起点,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无名画会的导师和灵魂人物,并与1962年先后结识的张达安、石振宇共同形成了画会的中坚力量。“无名画会”于当年7月7日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并在此后不断进行艺术创作与展出,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活动跨度最长的艺术群体。197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无名画会”的团队中,集合了张伟、李珊、马可鲁、史习习、王爱和、韦海等一大批正直而富有才华的艺术青年,并形成了人们称之为“玉渊潭画派”的绘画团体,在赵文量和杨雨澍的组织下,这些年轻的现代艺术家们相邀出游写生,并多次集中、公开展示无名画会作品,其中第一次展览比星星画会早三个月,在参展艺术家理念上也更为统一和纯粹,并引起刘海粟的高度重视与称赞。
李珊 眺望 1978 年 纸本 油画 20×21.5cm
张伟 中山公园 1974 年 纸本 油画 19 × 21.5 cm
在“无名画会”的艺术理念中,艺术创作是为了自我完善而非拯救大众或为政治服务,画会成员统一选择——“风景”作为共同的绘画主题,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极为少有。他们的目的并非从西方现代主义角度去探讨外光的形式感,亦不是对都市社会现代景观或大自然的纯粹审美观照,而是对自然之美和反社会性因素的描绘。如此次推出的张伟《中山公园》、李珊《红墙里外》《眺望》、马可鲁《故宫》四件作品,用建筑与光影营造出幻觉般的诗意,单纯明快的色彩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显示出创作者们的天真、纯粹与东方情操,在他们看来,“风景”并不全然是景,而是每个人眼中的理想世界,一个同充满阶级斗争的现实世界、人世相对立的净土。即使如此,“无名”的“景”虽然接近理想化,但绝非是与现实无关的幻境,它与现世和创作者的艺术活动紧密相连,是其生活和个人历史的重要见证,这些“被选择的风景”同样构成了“无名画会”的历史。
马可鲁 故宫 1975-76 年 纸本 油画 36 × 26.5 cm
李珊 红墙里外 1978年 纸本 油画 27×19.5cm
在“无名画会”之后,星星画会、紫罗兰画会、北京油画研究会等画会相继出现,以举办展览和形成艺术创作群体为目的,其中以“星星画会”最为人所熟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