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那些事,看看怎么到了今天的样子。
据说,有证据表明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晚期的古希腊,而由于古典艺术的逐渐落幕,中世纪的基督教式样则更多服务于宗教功能,直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才重新开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一直在收藏领域作为动机这一存在着贯穿于西方艺术史的整个光阴,但是文艺复兴的收藏却逐渐演化出了当下西方的现代收藏体系,为什么说是西方,而不是世界,这自然是基于我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特有的现实情况来看的。
西方收藏的传统
亚历山大石棺,公元前4世纪,浅浮雕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戎马生涯
从古希腊开始,大型的公共设施如广场、浴室、神庙等空间就有了对雕塑、壁画这两类艺术品的需求。当然这种收藏更多层面是从集体和公共的组织基础上来进行的,而亚历山大的统治让古希腊艺术开始逐渐向外扩展,希腊文明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开始进入到私人的空间,除了公共建筑和场所,宫殿与私人住宅开始产生对收藏的需求,装饰的功能开始被加强,而主题上过去宗教目的统治下的禁止内容也开始出现,迎合大众口味(或者说低俗趣味)的雕塑作品不断出现。这一时期的许多风俗和装饰性作品受到追捧,落下神坛的艺术开始走向大众,从公共走向私人。而雕塑与壁画则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这种特点也延续到了文艺复兴。
从公共走向个体,是这一时期的开创,然而这种形式最终也必然在当今社会重新回归成由个体再回流到公共的状态。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经历了罗马时期以政权和贵族为主的艺术收藏,不论是对古希腊的复制,还是诸多君主帝王的塑像,更多还是处于政治之下的权力行为。经历了800年的搁浅,艺术收藏在文艺复兴再次得到了回归,而这一时期的收藏目的更为丰富,也产生了诸多形式,并逐渐演变出直到今天还在沿用的市场方式。
美第奇家族族徽美第奇家族族徽
文艺复兴时期,大概最著名的收藏家族便是美第奇家族了,而洛伦佐则是这个家族在收藏方面最为闻名的家主了,而当时的收藏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包养”的模式,但是是高级的包养,也可以说是“供养”,即为艺术家提供食宿并给与财富支持的方式,获取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当然,现在也有不少企业通过招聘的方式将年轻的艺术学子“圈养”起来,进行创作,只不过这种方式似乎更适合于主题比较集中的那个年代,在当下需要更多认知世界的时间与空间的环境下,闭门造车显然不太适合了。
当然,还有一种类似于我们当下甲乙方的项目制方式进行的收藏,产品层面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定制,供需关系上而言,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供应商与购买方的关系(甲方乙方),即收藏家与艺术家约定所需要完成的无论是绘画、壁画、雕塑与建筑等形式,在完成项目之后,结束这一经济关系,这种模式也为之后直到当下的艺术收藏模式提供了早期的规范。
在今天,自我与个性成为了最为更为核心的理念,收藏交易也更多趋于尊重艺术家创作的市场方式,过去,艺术家通过学徒组成的工作室,并在其中完成一件件符合或超越当时收藏家认可的主题、内容、形式的作品,之后出售给藏家或寻求商人的赞助。这种模式,在今天则更为彻底的市场化了,艺术家的作品如同商品一般在市场流通,并可以通过拍卖进行二次流通。这也与西方商业扩张之路的行进脱不开关系,洛伦佐美第奇死后几个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意大利作为欧洲和东方贸易交通的重要地位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逐渐被取代。文艺复兴的中心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并在罗马又持续了一个世纪。当然这一切与美第奇家族依然紧密相关。然而贸易地位的改变,与逐渐走向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也在改变艺术收藏的模式与形态。
航海大发现
荷兰,这个商人之国,在当年凭借着两个半北京城大的国家,成为举世闻名的“海上马车夫”,嗜钱如命的荷兰商人创造了一系列成就今天经济繁荣的商业措施,股份制、金融等等方面的模式。而收藏的“众筹模式”,也在这个被称为黄金时代的荷兰出现了,我们熟知的艺术家伦勃朗便是在成于一幅在此种交易模式下的作品,也是转折于另一幅用这种交易方式进行的作品。在肖像画之外,荷兰的艺术出现了一种独特化的趋势,作为商人的国度,股份制的概念在他们的骨髓中流淌着,而群像作品的归属感更多趋于组织而非个人,团体肖像画则在这种环境下流行于荷兰,并逐步推广到欧洲的其他地区。
伦勃朗 《杜普医生的解剖课堂》 一作闻名阿姆斯特丹奠定地位
1642年后 伦勃朗因《夜巡》 一作开始了人生命运的下坡路
直到今天,前文所提的供养、项目、市场、众筹这集中收藏模式依然能够被当下的收藏者们使用,当然这里所谈的收藏是偏向于非公共的收藏,即非美术馆、非政府机关及公共空间的收藏。在这些收藏模式的背后,收藏家们出于各自的目的,付出合适的酬劳换取作品以满足自身的诉求,而这些诉求也深深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种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