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罢》还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致,山花野卉的双勾,夹叶画法,工整中有缺落,严密里寓洒脱,贯鼻的牛绳断连承接,既严密又疏宕多变,丝毫不见怠懈。”
——童中焘教授
潘天寿 耕罢 立轴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228x122 cm
出版:
1.《赐荃堂藏画集·第一册》,图37,新加坡赐荃堂,1989年版。
2.《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集》,第168-16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
3.《杭州日报》品周刊B4版,2009年2月27日出版。
4.《美术报》总第797期,第4版,2009年2月28日出版。
5.《都市快报》第13版,2009年3月1日出版。
6.《点评中国书画市场》,第13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7.上海朵云轩2009年贺卡封面。
8.《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第205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
9.《雪莲堂藏画·卷三》,第220-221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展览:
1.“浙江四大家精品展”,杭州陶氏艺术馆,2009年2月。
2.“第三届(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
3.“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6月。
文革前的十年是潘天寿创作的全盛期,在这相对平静的十年中,潘天寿迎来了他艺术的高峰,创作出一批苍古高华、沉雄阔大的国画巨作。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如《雁荡山花》、《鹰石山花》等一批殿堂级的大幅创作,此件《耕罢》亦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艺术家在旧传统和新时代之间找到了可贵的连接点,展现出中国画的勃勃生机。
潘天寿作画
新中国成立后,具体讲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潘天寿进入了个人艺术创作全盛期,其作品气象愈加雄奇。事实上,由于“文革”之故,潘天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直至其逝年,艺术创作一直被搁置。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可以说是潘天寿整个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潘天寿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两个方面,都有重量级的成果问世。在理论方面,成篇于1960年的《听天阁画谈随笔》,可视为潘天寿数十年艺术理论研究的总结。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方面,其重要的艺术创作更是数不胜数。按照黄专和严善錞的统计,在这一时期潘天寿共创作了近800幅作品。山水画《灵岩涧一角》、《记写百丈岩古松》、《长松流水》、《小龙锹一截》、《雨后千山铁铸成》、《雁荡写生卷》、《晴峦积翠》、《暮色苍茫看劲松》等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
《听天阁画谈随笔》
新国画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1954年以后,文艺界开始调整在创作中对待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客观环境中,潘天寿进入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阶段。他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实现了作为艺术家的抱负。在前几年思考的基础上,以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一批山水画、花鸟画作品为核心,潘天寿找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批画的选景符合了自然的视觉习惯,设色明艳,以线造型为主,用笔刚直明确。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欣欣向荣的一面。没有了古代文人画的荒疏野逸而保存了雅致,带有现代的积极乐观,同时又多了一份沉静。表现题材更是不拘一格,任何生活中目之所及都可入画。作品所体现的意境也不再是旧文人画家追求“出世”,而是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创作于1958年的《耕罢》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