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书
苏州博物馆里的过云楼藏品展
曹全碑初拓本,此版为“因”字未损版本,左起第二行第三个字就是未损之前的“因”字。
过云楼,是清代苏州顾氏一门四代收藏文物精品的地方,也是近代两百年中国收藏界的一面大旗。日前,苏州博物馆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内顶级收藏机构,把当年过云楼最经典的收藏重新汇集一堂,真实地重现了过云楼曾经的辉煌。
在展览中,人们能看到不亚于皇家的收藏,琳琅满目的珍品自不必说,还有众多孤品,令人大开眼界。最令人瞩目的是《曹全碑》的初拓本。此版本是碑在明万历年间出土后、个别字被损之前摹拓的,其拓本总共就二十几本,几百年下来,基本都不知去向了,剩下几乎是唯一一本拓本真迹,就落在了过云楼的主人顾文彬手里。
媲美皇家的私人收藏
过云楼的兴起和顾氏一门的历史有关。顾氏自汉晋以来,就是江南的豪门望族,早在三国时期,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就以顾为首。过云楼顾氏祖上是经商的,富甲一方,钱有了,精神需求就高了。到了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家主顾大澜开始收藏精品书画。他的儿子顾文彬(1811-1889)极大地扩充了收藏,并且在苏州城内购置了一座废园,以“小天一阁”的设想理念,建立了专门收藏字画古董的过云楼。
老话说: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过云楼的收藏门槛之高,鉴赏之精,几乎就是按照皇室收藏的标准来的。收藏目标是唐、宋、元的高古剧迹(异常珍贵的名家书画作品),然后就是明清两代的名家精品。乾隆皇帝的《石渠宝笈》系列收藏大概就是这个路数,可见过云楼的底气非常足。
过云楼的底气,完全就是买出来的。按照现在网上的标准,顾文彬绝对是“黄钻级”的大买家,他懂行,也舍得,而且一有机会就“买买买”。他最精彩的时光,大概是同治九年(1870年)在北京等官的半年了。所谓等官,就是投上简历,然后等待朝廷任命空缺的官职。
顾文彬有记日记的好习惯,每天事无巨细,都要记录下来。从遗留的日记可以得知,他在北京的半年时间,核心活动就是“买买买”。当时琉璃厂的那些古董商家,博古斋、德宝斋、松竹斋、论古斋、润鉴斋、涵雅斋、筠青阁、松茂斋、隶古斋等,顾文彬是一家不落的地毯式搜索,见到好的就买。要是买不起了怎么办呢?那就卖掉携带的一些较次的藏品,凑足钱了继续“买买买”。
顾文彬记录了很多当时收购的珍品:《恽南田题王石谷十万图册》、《黄公望水墨山水轴》、《倪云林水墨山水轴》、《唐六如墨石菖蒲轴》、《吴文中辋川图卷》等,都是名家大作,留到今天,每一件的价值都要以千万元计。
由于时代所限,清代人对字画鉴定的能力远没有今天强,顾文彬的收藏也未必都是真迹。他在晚年,将历年珍藏书画精选出二百五十件,编著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开篇是他在北京买到的隋代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的《真草千字文》,说当时遇此宝“狂喜,倾囊购归”。但实际上,这个千字文并非是隋代真迹,大概是宋代的仿品。
不过顾文彬看走眼,也是情有可原。隋代智永和尚曾经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江南诸寺院,其中有一本被遣唐使购得,带回日本,今藏于京都小川家,中国的799本则全部被毁,无一传世。古代信息不畅,顾文彬没有机会见到日本流传的真迹,也就无从判断手头墨迹的真伪了。更何况顾氏收藏的《真草千字文》是明代董其昌的旧藏,历代传承有序,也是难得的珍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