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潘天寿殿堂级巨制《耕罢》亮相嘉德2017年春拍

2017-05-08 08:02:38 网络

  “《耕罢》还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致,山花野卉的双勾,夹叶画法,工整中有缺落,严密里寓洒脱,贯鼻的牛绳断连承接,既严密又疏宕多变,丝毫不见怠懈。”

潘天寿殿堂级巨制《耕罢》亮相嘉德2017年春拍

  潘天寿 耕罢 立轴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228x122 cm

  出版:

  1.《赐荃堂藏画集·第一册》,图37,新加坡赐荃堂,1989年版。

  2.《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集》,第168-16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

  3.《杭州日报》品周刊B4版,2009年2月27日出版。

  4.《美术报》总第797期,第4版,2009年2月28日出版。

  5.《都市快报》第13版,2009年3月1日出版。

  6.《点评中国书画市场》,第13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7.上海朵云轩2009年贺卡封面。

  8.《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第205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

  9.《雪莲堂藏画·卷三》,第220-221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展览:

  1.“浙江四大家精品展”,杭州陶氏艺术馆,2009年2月。

  2.“第三届(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

  3.“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6月。

  文革前的十年是潘天寿创作的全盛期,在这相对平静的十年中,潘天寿迎来了他艺术的高峰,创作出一批苍古高华、沉雄阔大的国画巨作。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如《雁荡山花》、《鹰石山花》等一批殿堂级的大幅创作,此件《耕罢》亦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艺术家在旧传统和新时代之间找到了可贵的连接点,展现出中国画的勃勃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具体讲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潘天寿进入了个人艺术创作全盛期,其作品气象愈加雄奇。事实上,由于“文革”之故,潘天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直至其逝年,艺术创作一直被搁置。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可以说是潘天寿整个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潘天寿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两个方面,都有重量级的成果问世。在理论方面,成篇于1960年的《听天阁画谈随笔》,可视为潘天寿数十年艺术理论研究的总结。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方面,其重要的艺术创作更是数不胜数。按照黄专和严善錞的统计,在这一时期潘天寿共创作了近800幅作品。山水画《灵岩涧一角》、《记写百丈岩古松》、《长松流水》、《小龙锹一截》、《雨后千山铁铸成》、《雁荡写生卷》、《晴峦积翠》、《暮色苍茫看劲松》等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

  新国画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1954年以后,文艺界开始调整在创作中对待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客观环境中,潘天寿进入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阶段。他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实现了作为艺术家的抱负。在前几年思考的基础上,以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一批山水画、花鸟画作品为核心,潘天寿找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批画的选景符合了自然的视觉习惯,设色明艳,以线造型为主,用笔刚直明确。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欣欣向荣的一面。没有了古代文人画的荒疏野逸而保存了雅致,带有现代的积极乐观,同时又多了一份沉静。表现题材更是不拘一格,任何生活中目之所及都可入画。作品所体现的意境也不再是旧文人画家追求“出世”,而是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创作于1958年的《耕罢》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此件《耕罢》作于整张八尺宣纸之上,绘高石花丛掩映下,一水牛于水中静卧。石的描绘占据了画面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乃潘天寿典型的“潘公石”样式,笔力雄健,搭建出画面的整体结构。石头以强劲方折的线条勾勒而出,大面积留白,只在石之右上与左下以松枝及杂花点缀,以淡色罩染,点到即至。画面主体水牛之牛身则以湿笔淡墨写出,牛角与牛头细部以有力的线条写出,塑造出水牛坚忍的性情。石之虚与牛之实形成解明对比;石之浓墨强劲的线条与牛身之较淡墨色的晕染又是另一鲜明对比;笔墨上石之疏与牛身之密则是另一重对比;然而这三重对比又统一于整体画面之中,使得画面层次既丰富又和谐。除了虚实疏密的变化外,童中焘教授评价此件作品曾言到:“《耕罢》还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致,山花野卉的双勾,夹叶画法,工整中有缺落,严密里寓洒脱,贯鼻的牛绳断连承接,既严密又疏宕多变,丝毫不见怠懈。”如此这般处理画面,非艺术功力极厚者不能达也。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种类繁多。多以平凡景物入画,如安眠的家猫、水田中的青蛙、杂草中的蛛网,或是一些不知名的山花野草,通过画面的排布,予人一种自然的亲和力。正如潘先生所言“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处,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此幅以水牛为表现对象的画作,即选取为的物象同样十分平凡。水牛是潘天寿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这与他早年的放牧经历密不可分。他笔下所描绘水牛于山石下休憩。虽被表现为静卧于水塘之中,不掩其坚韧的性情。

  在题款中,潘天寿有云:“水牛躯体伟硕壮健,性情驯朴耐劳,为农业生产工作者之忠诚战友,至为可爱。”他对水牛的喜爱之情跃于纸上。1958年正是“改造中国画”运动的高峰时期,潘天寿身在其中,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一运动的巨大力量。他选择水牛作为表现对象,一方面源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水牛这种生物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水牛坚毅耐劳的性格,正是当时所宣扬与提倡的品质,因而选择这一题材也暗合了五十年代“改造中国画”运动的方针政策。

  作为对画面结构有着天生敏感与足够自觉的潘天寿,水牛敦厚的形态相信也是他选择其入画的重要原因,水牛整体的形态和画家经典的“潘公石”如完美的互文,如两块巨石厚重稳定地坐实了画面,平衡了布局。作为花鸟画家,潘天寿诸多作品选择不同题材的动物入画,如秃鹫、苍鹰、蟾蜍等等,唯以水牛形体最为硕大,在画面占据绝对统治面积,一味霸悍,气势憾人。以水牛入画者所见凡四件,两横幅,两竖幅,皆尺幅硕大。两横幅一为1949年本,亦题“耕罢”,现为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一仅落“雷婆头峰寿者”款,为潘天寿纪念馆藏;两竖幅一为本幅1958年本《耕罢》,篆书“耕罢”,行书长题;一为1961年本,亦仅落款,后再补题指出落款笔误之处,私人收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