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300—3800年间,在今甘肃、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地区,分布着一支以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命名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生业经济是农业、畜牧业、商品贸易混合模式。齐家文化玉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学术界和收藏界的视野,声名鹊起。
玉器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可能性
齐家文化玉器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总计约3500余件。第二,大部分为采集和征集品,相当一部分并非出自居址和墓葬,也未见得就是宗教祭祀遗迹,而可能是市场、财富窖藏、制作作坊等以往我们忽视的其他类型与商品经济有关的遗存。第三,有明确的分布区,主要流通于甘肃、青海、宁夏等齐家文化分布区,其中以甘肃地区为中心。但是,齐家文化玉器与晋陕蒙地区的石峁集团玉器和晋南陶寺文化玉器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第四,器类以片状和条形器为主,如钺、斧、戚(长条形平刃兵器)、锛、刀、凿、璧、环、琮、璋、圆片玉、筹,等等。此外,还有数量丰富的玉料(条形料和边角料)、玉芯(琮芯和璧芯)等。装饰品包括镯、管、臂钏。第五,绝大多数玉器素面。第六,绝大多数玉器制作工艺比较粗糙。
以往,学术界多从宗教祭祀和礼制用玉的角度解读齐家文化玉器的功能。但若仔细分析上述齐家文化玉器的各种特点,均不能有力地佐证齐家文化玉器主要用于宗教祭祀。更为关键的是,几乎没有一例玉器有着宗教祭祀遗存的背景关系。因此,齐家文化玉器功能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考古学家朱乃诚曾认为,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内随葬的200多件玉石璧可能就是原始货币。这一视角值得重视。
齐家文化分布于河套地区,跨越农业区、牧业区、农牧交错带,有玉矿资源,加之河套地区的地理通道区位,决定了其商品经济的地理区位。比照西亚考古发现与研究发现的商品交易相关用器,可以推测,甘肃永靖县齐家文化大何庄出土的石“纺轮”、小骨璧等,均应为商品交换记账的算筹。大何庄遗址出土的所谓“红陶铃”,当为“陶筹或石筹的封泥球”。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M247:1“石权杖头”,应当为衡器石权。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骨贝,显然是印度洋子安贝(货贝)的模型,即子安贝仿制品“代币”。
这是我们从一般等价物的角度,来分析齐家文化玉器功能的经济基础。因为河套地区乃至中原地区,在多种生业的族群、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会出现对于商品价值判断的差异,越来越阻碍常规的、多种商品交换的成功率。因此,一般等价物便应运而生。在金银等贵重金属进入东亚之前,距今4300年至4000年间,铜器和铜料以及子安贝可供提供的数量过少,也难以承担大规模商品交换经济行为中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同时,东亚地区自3万年前以来,一直存在着对玉器的崇拜。这种玉器的价值观被齐家文化、石峁集团、陶寺文化所接受,成为牧业族群、商人集团、农业族群之间认同的商品价值观。而且,玉器制作凝结了更多的社会劳动时间,加之齐家文化玉矿的垄断性、玉质的稀缺性和耐久性,更适于暂时替代贵重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