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能携剑黄沙立战马,文能雨疏云朗诵铅华。扳指,可以说是冠于指上的戎马,岁月老去,只剩下柔情风华。
扳指被称为韘(shè),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
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十分流行。战国时期扳指开始变短,到了西汉,韘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逐渐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一种装饰品。
直到清朝,扳指再次迎来它的辉煌。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
因此清朝八旗子弟对扳指十分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
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满族人入关后,大量贵族子弟不再习武。
扳指也从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扳指以翡翠、羊脂玉等为上选。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
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
说到扳指,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清乾隆皇帝对扳指的喜爱众所周知,单为玉扳指就写下了近50首诗作,还经常用“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
据《乾隆大阅图》等宫廷绘画,可以发现乾隆在平时的骑射实战中所用的扳指多是角、牙制作,可见玉扳指已经超出了实用价值。
乾隆之所以那么喜爱扳指,是因为他认为“扳指”既象征了满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结着儒家正统中培养君子的“射”礼。
“玉”既有璆琳之美质,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扳指,便浓缩了满汉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时时玩赏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扳指的原有的实用功能已消失殆尽,军旅戎马,枪林剑雨已离我们远去,扳指结束了它的戎马一生。收起坚硬的外壳,透露着柔情,展现着它的绝代风华。
在这里,扳指已经成为一件超越实用价值的神圣之物,具有难以企及的文化内涵。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