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君还做过另外一项统计——螺钿漆器,尤其是七彩螺钿漆器,几乎是目前古代艺术品中,价值与价格悬殊最大的品类。在他看来,螺钿漆器在国内市场的被低估,主要源于中国藏家对于螺钿漆器认识的空白。
“国内藏家的通病是不大专注于研究,这使得古代艺术品在国内的价格总是很被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先被国外发掘,然后将风气带回国内,包括建盏、唐三彩、元青花……每个品类都不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的。”李彦君说。
与国内市场相比,李彦君觉得,国际螺钿漆器市场倒是有了正在启动的迹象。
在2016年日本的一场小拍中,出现了一件明代成化年间的香几,带有原装套盒、风吕敷(包袱皮),有著录出版,来源正统。李彦君觉得,这样的东西平日就是3万到5万元,但因为是原装,至少解决了断代,拿回国内不会被人质疑是清代的。于是,他想狠狠心,以15万至30万元的价格拿下,但结果,另一位台湾藏家有更强的购买意愿,以40万元将此物收入囊中。另一次也是在日本。当时,李彦君和一对夫妻争夺一件带款的螺钿漆盘,争到35万元后,李彦君退出。据说,对方就是冲着这一件东西来的。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李彦君明显感觉到,与前几年相比,螺钿漆器价格以几倍市场价成交有渐成常态之势,这与香港、台湾几位买家,包括李彦君自己频频购藏有直接关系。
李彦君说:“在收藏上我算是穷人,我倾向于研究冷门,因为热门买不起,而螺钿漆器的行情还未真的到来。”
与李彦君一样,瞄准螺钿漆器的藏家也认准了这一点,而且螺钿漆器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在今天古董仿品遍布天下之时,唯此类物品无仿。
传统螺钿漆器,工艺异常繁琐,靡费工时,真品的市场价格本就有限,因此仿制得不偿失。目前,市场中既没有仿制元明清软螺钿之作,也基本不存在鉴定仿品之术。
20世纪60~70年代,扬州、广东、山西稷山曾恢复生产一批当代小件螺钿艺术品,如文房用品、插屏、盘、盒之类,装饰简单,也曾做出口,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因为成本上升,且又耗时耗工,多数产地也不再生产,只有少数维持至今,且产品与元明清时期的用料、工艺、造型、图案等区别较大,精细度远不及前。
李彦君曾听故宫专家说,之前琉球曾用古法工艺复制一件螺钿漆桌,共花费200余万元,相当于原件市场价的20倍。
按镶嵌的材料,螺钿漆器可分为硬螺钿和软螺钿。唐代以前采用硬螺钿,将产自中国近海的贝螺打磨,直接镶嵌。而宋元明清时期流行的软螺钿中的“七彩螺钿”,使用的是产自太平洋西岸、琉球、东南亚等地的一种进口货,色彩鲜艳的“蝾螈海螺”。将螺贝放入锅中煮上4天4夜,用镊子将螺片层层剥离、揭取,之后再放入白醋或萝卜汁内浸泡,使之变软变柔韧,这样当它附着在曲面的漆器上时也就不会导致破裂。
对此,李彦君在史籍中翻出一则史料:“《明会典》中有记载,百花国当时一次才进贡螺壳200只,这根本做不了几件东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