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本省”银币,清光绪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896—1897)湖北省铸币。与普通湖北光绪银币不同,此类币背面龙图两侧加铸“本省”两字。这在中国铸币中唯此一例,殊为醒目,其币名也因此而得。除此之外,再加之其稀见异常,故历来被藏界视作中国珍稀银币中的大名誉品,久享尊崇。
(图一)湖北“本省”一元银币
(图二)湖北“本省”二角银币
(图三)湖北“本省”一角银币
铸发背景及传世状况
据钱学界新近研究考证揭示,此种特别银币的的问世,系缘于市场的特殊之需而铸。清光绪年间,自咸丰朝以来的铜原料供给紧缺愈加显现,从而使铜价格日益高企。与此同时,加之十九世纪后期,世界上主要国家相继放弃银本位而改用金本位币制,原本作为货币储备的白银大量流入市场,致使银价急剧走低。由于铜价不断上涨,使铜铸“制钱”的成本及市场定价相应走高;而银价暴跌,更使白银与铜钱的市场作价差距迅速加大。在此双重作用下,清政府法定的“制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价动荡不稳,并急速向“钱贵银贱”的趋势发展。
据文献记载,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仅历时两年,银币一元从可换制钱一千二百文陡降至八百四十文。这种情况,造成了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不安。对此,在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北省造币厂铸发了此种背面有“本省”两字的特殊银币,用于平抑湖北境内的钱、银兑价。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规定,新铸的“本省”银币一元折制钱一千文,所有本地的官项收支必须使用此种银币。商民应缴各项税赋,须以制钱一千比一的兑换率到官方专设机构兑换成“本省”银元,再行税赋缴纳。
这项行政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官方制定的银元与制钱的统一定价来带动民间的比价稳定。然而,由于当时银、钱比价的起伏动荡,不仅是银、钱复本位币制的先天缺陷,同时也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银、铜原料供需变化所造成的。一地一域的强制行政干预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此项政令的推行,遭到了民间的强烈抵制,人们用种种理由不去兑换定价高估二成的“本省”银元,以致此项地方性的法规在推行不久便告搁浅。而与之配套合的湖北“本省”银元,也在滞碍难行的情况下,被大量回收熔化。世间散落,寥寥无几。
湖北“本省”银币,传世所见有三等面值,分别为一元(图一)、二角(图二)、一角(图三)。均极稀见,其中,二角、一角者稀见更甚,据收藏披露统计,二角者,约有七枚左右;一角者,约有十枚左右。按史料所显,当时应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共五等面值的成套发行,但至今未有五角、五分这两种面值的发现。故钱币界历来都以一元、二角、一角这三等币值来作为“本省”银币的全套概念。由于其二角币稀见难觅,故银币收藏由始以来,“本省”银币能集齐全套者,仅六、七者而已,难度极大。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