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2017-05-26 08:04:36 网络
副标题#e#

  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子仁先生在《中国梅瓶研究》中对各个时期梅瓶的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详情如下。

  早期:多样化探索

  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五代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高4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北宋晚期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大朵牡丹纹梅瓶,高25厘米,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

  子仁认为,这种装饰特点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两宋时期的生活起居方式和室内家具产生变化,即从唐人的席地而坐转变为桌椅等高足家具,使得梅瓶的陈设位置产生变化。梅瓶的肩腹部是主要的视觉接触面,因此也就成为装饰的主题纹饰所在区域。

  另一方面,宋辽时期梅瓶的实用性功能要求必须配盖、座等配件,梅瓶的口、颈部必然被瓶盖遮挡,没有装饰的必要,下腹和胫足部也经常被瓶座遮挡而在装饰上有所放松。

  金代梅瓶的装饰,流行多层式,北宋时作为分层界限的弦纹演变为带状纹。最流行的植物纹仍是缠枝,较多出现横枝结构,这种横枝结构的出现应该与多层格式导致每一层装饰带的高度被压缩有关。单体折枝格式已经比北宋时期成熟,倾向于绘画性。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梅瓶的口颈部也出现了纹饰。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金代磁州观台窑白釉黑剔花缠枝大花牡丹纹梅瓶,高30.8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金山西窑场白釉黑彩画花折枝牡丹纹梅瓶,高3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西夏梅瓶的纹饰布局独特。口颈肩部一律不加纹饰,腹部大面积施加主题纹样,胫部采用草率的罩釉工艺,形成半釉现象,往往划双弦纹作为胫部与腹部的分界。

  腹部的纹饰布局有三种形式:开光形式,多以涟漪纹为地,开光内均饰折枝花;缠枝形式,只有单层的划花或剔划花的缠枝花;分层形式,以两道或三道划弦纹将腹部分为二三层,腹部的装饰带或做开光或做缠枝等形式。

  主题饰纹均为植物纹,以牡丹、芍药最为常见,还有形状类似石榴、芙蓉等其他花卉的纹样。装饰带常见波纹、卷草纹、叶状纹及桃纹等。值得注意的是,常常会借“扣口垛烧”工艺在肩部留下一圈刮釉露胎痕,起到了装饰带的作用。

  南宋梅瓶的装饰特征是:通过范金琢玉和纹彩相彰的模式,以刻划花和黑彩画花为主要手段进行装饰,在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著名窑厂都有上乘表现。在纹饰布局上,也存在分层、分块儿、单体折枝等传统格式。分层格式也是分三层,有些分层加了开光,单体折枝最典型的表现在吉州窑黑釉剪纸划花器。另外,从北宋继承来的满饰格式又分为三种:缠枝结构、单元四方连续结构、密棱纹结构。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印花折枝百花纹八棱梅瓶(一对),高18厘米,安徽宿松县南宋墓出土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  

南宋吉州窑白釉黑彩画花莲纹梅瓶,高29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周郦村出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