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艺术比较——兼论周文矩的“战笔”

2017-05-27 08:07:18 网络
副标题#e#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所藏《琉璃堂人物图》(Scholars of the Liuli Hall)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文苑图》,近些年被认为均系南唐周文矩所作或其临摹本。又因《文苑图》与《琉璃堂人物图》后半段内容相同,有关此两图的关系及其优劣比较遂被关注。截至目前,有关《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关系的讨论,最重要的观点仍集中在《美术研究》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即徐邦达《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关系》(一九七九年第二期)、金维诺《从华盛顿到纽约—欧美访问散记之三》(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以及方闻与何慕文合著《大都会博物馆迪能画廊的中国画收藏》(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三文就《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关系、作者、年代、题材、艺术性等问题各有所表。而就两图艺术性优劣问题,除方闻、何慕文在文章中较充分肯定了《琉璃堂人物图》衣褶线条勾勒的高水平以外,金唯诺文章则观点中庸,既认为《琉璃堂人物图》“笔墨精细”,又认为其“行笔柔弱,不及残本(笔者注:指《文苑图》)劲挺”。与此不同,徐邦达则对《文苑图》的艺术水平予以充分褒赏,而对《琉璃堂人物图》则看得很低。徐邦达文章论点如下:

  “(《文苑图》)人物面相勾笔简细,不多渲染而极有神气。衣纹略作‘战’(颤)笔,流利工能,确是高手之作。”

  “《文苑图》画得很好,人物面目生动有神,衣纹圆转中微有顿挫,笔法精劲,树、石笔法亦极苍劲秀挺,都不是其它(他)如‘狄’本《琉璃堂人物图》《重屏会棋图》等摹本所能比拟的。”

  “‘石’本艺术技巧很高,不是高手,似乎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至于‘狄’本长图当然是后世庸手所摹,仅存皮相而已。”

  “(《琉璃堂人物图》)人物面相稍欠风采,衣纹更曲折战动,但不太劲挺。”

  “今传‘狄’本,则是后世的临摹本仅存梗概而已。‘石’本《文苑图》原是《琉璃堂人物图》(笔者注:意指周文矩原作内容)的半卷,画得极精,人物树石形象都很生动,当系同时高手仿周本节画,或为周文矩再作,亦未可知。”

  以上引文“石”本指今故宫博物院所藏《文苑图》,“狄”本指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琉璃堂人物图》,文中显见作者截然不同的评价。事实上,通过以上三文叙述可知,除金唯诺、方闻曾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亲见《琉璃堂人物图》原迹外,徐邦达作其文时,尚不知《琉璃堂人物图》已入藏此馆。他著文评价此图,是基于所看到的民国年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狄平子编《中国名画第三十三集》,并言此作“今在英国里特手”。故宫博物院所藏《文苑图》作为曾入《石渠宝笈》的清宫旧藏,想必诸位专家均曾寓目,特别生前作为古书画鉴定大家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徐邦达对此作更应十分熟悉,惜其著此文时尚未目见《琉璃堂人物图》原迹。既如此,则以民国年间印刷出版物而作出的对《琉璃堂人物图》的艺术评价,恐怕很难与实际相符。近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印制精良的《宋画全集》,可以使我们将藏于两地的《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十分方便地加以比照。笔者据此并结合观摩原作的体会,对《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在人物形神、衣纹描法、树石形态、构图等艺术表现方面均有与以上诸专家有所不同的意见,由此对两图关系提出不同看法,并将对周文矩“战笔”加以考论。

《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艺术比较——兼论周文矩的“战笔”

图一 五代 佚名 琉璃堂人物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一、人物形神比较分析

  以上所涉三篇文章,并未过多言及两图人物形神,仅徐邦达文评《文苑图》“人物面相勾笔简细,不多渲染而极有神气”“人物面目生动有神”,评《琉璃堂人物图》“人物面相稍欠风采”;金唯诺文评《琉璃堂人物图》“人物犹存风采”。我们所知,《文苑图》描绘内容与《琉璃堂人物图》后半段基本相同,这也是两图可资比较的内容。此部分绘有五人,可分左右两组。右侧一组三人,绘两文士相对而立,似为一同构想诗句的情景,前有墨童侍墨。两文士一伏于立石上,左手执笔扶颐,右手执空白纸卷,另一笼袖倚松而立,目视前方。此三人可分别称作执笔扶颐者、倚松者和墨童。左侧一组两人并坐石上,共展一书卷,左手执卷者举头回视,右手执卷者左手指卷上,可分别称作执卷回首者和右手执卷者。(图一)

  观人物动态,两图均未见明显不妥。但由头面形象、神情及体态结构详较二作,笔者以为《文苑图》存在以下可指瑕之处:一、执笔扶颐者扶颐的右手伸在颌须之下,却压在左髯之上,不合人体动作常理,显得怪异。读者可自行试验或想象,即可知此动态是很难实现的。二、执笔扶颐者鼻梁过高,鼻头较长,加之眼部、脸型的处理,使此人显得神情苦楚,面相庸俗,缺乏文士气质。三、倚松者虽较之《琉璃堂人物图》其人多出颌下美须,但此人却双唇紧闭,眼神呆滞,面无表情。四、倚松者与执笔扶颐者虽相对而立,应同在构思诗句,但此二人眼神不交,似是各怀心思。五、墨童披肩之发陷于背部外轮廓,如一毡布,头颈之发与披于肩背之发衔接极不自然,且肩背结构不明,有畸变之嫌。六、执卷二人右手执卷者头部形体过于扁长,执卷回首者则头部形体过宽,两者并坐而头部外形反差太大,很不协调。七、执卷回首者鼓腹过高至胸,体型怪异。八、人物须发用笔僵化,排布简单,特别是与皮肤连接处十分生硬,很像假须假发。此外,倚松者左脚后移,而衣管轮廓并非垂下,而是向前张开;右手执卷者过于前倾的上身与执卷向后用力的动态不统一等,均为可诟病的瑕疵。

  笔者所提出的《文苑图》以上问题,均系与《琉璃堂人物图》比照而来。也就是说,《文苑图》的以上缺陷,不仅在《琉璃堂人物图》中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琉璃堂人物图》的处理可称出色。试对照如下:一、执笔扶颐者伏于立石,其执笔的右手顺势支起下颌,颌下长须遂压在手下,此动态符合实际事理。因支撑下颌的压力,使口唇略偏,两腮微鼓,细节表现周到。二、此执笔扶颐者面目端庄,情态温厚,气质古雅,可谓典型文士形象,正目视前方,凝神遐想。三、此倚松者颌下无须,双唇微启,正与对面人语。其双目有神,神情欲活,兴奋而有节,似是灵感闪现,捉得佳句,即刻说与友人。四、执笔扶颐者似正洗耳净听对面人语,眼神悠远,神思飞扬。此二人神气相接,可谓“悟对通神”。五、墨童披肩之发蓬松披于肩背,形态自然。其肩背结构也甚合理。六、执卷二人虽右手执卷者面部前侧画面残损,但仍可见二人头部及五官外形比例协调。七、执卷回首者鼓腹,体型结构恰当。八、人物须发繁密但排布明晰,笔法自然而有变化,毛根出肉,随势飘举,富于质感。(图二、三)

《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艺术比较——兼论周文矩的“战笔”

图二 人物形神比较之一(左为《琉璃堂人物图》局部,右为《文苑图》局部)

《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艺术比较——兼论周文矩的“战笔”

图三 人物形神比较之二(左为《琉璃堂人物图》局部,右为《文苑图》局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