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杯盆称之为瓯,金质的杯盆称之为金瓯。宋代有诗云:“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以金瓯喻满月,暗指疆土如满月般完整,如金瓯般坚固无缺。故历代帝王皆铸金瓯,取其坚固不易损缺之意,以祈江山稳固,疆土无缺。
Lot 6045 明宣德 金质龙纹高足杯 高11.8 cm 口径11 cm 重470 g
宣德高足金杯,大碗高足,造型承袭元代特点。碗饰双龙戏珠,一张口昂首向前,一闭口顾首向后,中隔火珠,焰气高耸,双龙周身火焰、云气满布,五爪尖利。碗内底部中心錾刻与外部风格一致的团身单龙纹。此三处为永宣时期典型官造龙纹,气势磅礴,不怒自威,与同时期瓷器中高足杯上的龙纹互为印证。金杯龙纹彰显盛世帝王之气,历经六百年沧桑,金光熠熠是曾经的辉煌。
纹饰立体高耸,以模具为基础,锤鍱成形,毛雕修细纹,外部纹饰与杯体内壁中空,使碗部器形浑圆饱满。高足环饰海水江崖。足底有封,与佛像制作方式相似。錾刻“宣德六年九月内造九成色金重十二两一钱银作局”。
“内造”即内府制作,内府诸司即内宫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谓之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为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位于在皇城之中。明代金银器雍容华贵,与宋元较简朴的风格不同,充满宫廷的富丽风范,龙凤形象或图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金银高足杯最早出现于唐代,带有强烈的西域风格。而自元代蒙古入主中原后,奔马烈酒,浓烈的草原文化逐渐渗透入生活之中。高足杯,上为碗形,下为高柄,可平置,亦方便持握,且满足蒙古贵族大碗豪饮的方式,它便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器物造型,故又被称为“把杯”或“马上杯”。明清时期,由于高足显得优雅而恭敬,故此种器形多被用于祭祀或供佛,祭祀被称为“高足杯”,供佛则称为“净水杯”。
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至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1398-1435),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自幼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被祖父朱棣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即位。明朝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的繁盛局面,史称“永宣盛世”,自此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特别是宣德年间,国力达到顶峰。
宣德皇帝像
《明史》载仁宣时期,“官吏称职,政治清平,纲纪严明,仓库常满,百姓安居乐业,遇灾多救不为害。此治理是明朝开国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气得以渐渐舒展,整个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气象。”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卷》
由于这一时期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文化气韵的不断积累与酝酿,至宣德时期,器物用料极为讲究,造型端庄典雅,为后世所不能及,成为艺术巅峰。
明代是中国黄金制造史上的鼎盛时期,但它顺沿前朝法度,限制庶民用金,对金银矿的开采、熔炼实行严格管控。而内廷的银作局却大量打造金银器饰,以供皇室成员享用。永宣时期的金器以日常生活用品和首饰为主,工艺风格承袭前代并有所发展。此间多使用拉丝、累丝、锤鍱、錾刻、焊接等技艺,然而由于清代皇室大量销镕明朝金器打造本朝用器等原因,明代皇家金器如今已经难得一见,完整器更是凤毛麟角。
来源:
布鲁克.罗宾逊:中国皇家珍宝和艺术,第14号1909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