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阁外数帆樯,
立尽西风鬓渐霜。
只有乡心不东去,
早随烟月上瞿塘。
这是清初文人吕潜(1621-1706)所作七绝《江望(同舍弟长在赋)》曾得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1634-1711)赞誉,采辑《渔洋诗话》品评点,并胪录《感旧集》,流传甚广。
傅抱石 早随烟月上瞿塘 立轴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185×60cm 估价:RMB: 30,000,000-40,000,000
钤印:傅、抱石私印、抱石得心之作、代山川而言也、踪迹大化、抱石私印
题识:横江阁外数帆樯,立尽西风鬓渐霜。只有乡心不东去,早随烟月上瞿塘。甲申秋八月写遂宁吕半隐生活。新喻傅抱石。 口口口口惠赏即乞教正。辛卯(1951年)清明,白下补记。抱石。
傅抱石自题签:早随烟月上瞿塘。丁亥(1947年)抱石署。钤印:傅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石山农等,四川遂宁人。崇祯十六年(1643)中三甲进士,授太常博士,入清后不仕,奉母寓于浙江苕溪,复游走泰州,流徙离迁凡四十余年,与龚贤(1618-1689)、费密(1623-1699)等人往来密切。康熙二十四年(1685),扶父母灵柩归蜀,隐迹山林,以诗文书画娱老。
吕潜长年背井离乡,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常以诗诉说浓郁乡愁,所作若杜甫浣花之篇、王维辋川之什,耐人寻味。《江望》不假词藻,冲淡自然,委婉清绝,写尽了一个游子孤寂落寞的一片绵绵愁绪乡思,正如清末欧阳绍《重刊吕半隐先生诗集序》云:“尝反复玩咏,觉性情学术之征,身世显晦之故,与夫乡关怅惆之思,时流溢于楮墨间。”故而,《江望》一直被视为吕潜怀乡遣愁的代表作,收入清初卓尔堪辑《明遗民诗》、晚清张其淦编《明代千遗民诗咏》等。清末,范溶《论蜀诗绝句》评吕潜云:“桂水漓江满目秋,瞿塘烟月几行舟。西风立尽乡心冷,自写湘累万古愁”,可见,《江望》的确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广泛的认同,也引起了许多游子强烈的共鸣。
早随烟月上瞿塘 轴及袋子外观
1938年4月,傅抱石奔赴武汉,跟随郭沬若(1892-1978)及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往来于株洲、衡阳、东安、桂林等地,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之中。一年后,他和家人经辗转流徙,由四川綦江抵达重庆,定居于歌乐山金刚破下,过着贫困而宁静的乡间生活。1939年10月,他返回中央大学重掌教席,讲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随着生活的相对稳定,傅抱石的学术研究和绘画创作也日益成熟,逐渐进入艺术的勃发期。
早随烟月上瞿塘 局部
1943年以来,随着欧洲、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阶段,已坚持全面抗战六年的中国战场也处于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的过渡阶段。1943年11月,中国、美国、英国首脑在开罗召开会议,商讨反攻日本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安排,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罗宣言》,塑造了战后东亚的新局势。于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开始筹划和制订配合盟军反攻作战、争取中国战场向战略反攻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实现战略转变。也就在此国际形势背景下,傅抱石于1944年1月连续精心创作了两幅《苏武牧羊图》,借助苏武威武不屈的形象,以坚定国人抗战的决心。
1944年3月3日,“傅抱石教授近作山水人物画展”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美国驻华记者艾惟廉在《时事新报》发表《傅抱石画展观感》,品读到蕴涵于傅抱石画作的积极意义:“在今日为自由战斗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必须自觉其国魂与本身的底力,发扬其本性的优点。……傅先生的画里面,最显然的特性就是富于历史性。……傅先生的使命,在于使中国人自觉其国魂与本性!使回忆其祖先的光荣,以鼓舞现代的青年。”
早随烟月上瞿塘 局部
稍前的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召开了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明确叙述了对日抗战转折点和反攻的到来。当时,中国军队一方面增调精锐之师加强中国驻印军的缅北攻势,另一方面又发动了远征军的反攻滇西作战,在滇西、缅北对日军进行反攻作战,还在湖南地区顽强抵抗力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日军,既缓解了中国抗战的严重困难,又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初步实现了向战略反攻阶段的过渡。3月25日,教育部举办中华全国美术会纪念美术节,傅抱石撰文《中国绘画在大时代》,大力呼吁“在追求民族自由独立的大时代,加紧发扬中国绘画精神”,且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充分展示出中国画的民族精神。此时,傅抱石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经营绘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入画,巫峡烟云,长江浩淼,舟楫顺流急下,激励无数抗日民众奋起战斗,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热切期盼。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