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就曾进入中国的可口可乐与文革报头图案的一次邂逅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王广义以“大批判”系列闻名于国际艺坛。尽管名为“大批判”,但作品并没有批判画面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文革”和“商业文化”,王广义自陈:“在‘大批判’系列中,我将‘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农兵形象与今天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引进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的商品广告图像相结合,使得这两种来源于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在反讽与解构中消解了各自的本质性内涵,从而达到一种荒谬的整体虚无。”
“大批判”系列作品
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你不一定看得见。
“大批判”横空出世后,艺评人、收藏家甚至西方学者蜂拥而至,每个人都企图从艺术家的拼贴式油画中寻找意义:“政治波普”、“中性态度”、“解构与反解构”……种种“观念”和“主义”的解读加诸于作品。而王广义却心照不宣地游走于某种边界,因为“绘画这一图像表述的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深层语义的不可知性,更接近终极本质的实在。”
1993年,王广义以“大批判”系列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即声名鹊起,同年本幅《小批判》诞生。
Lot 615 王广义 小批判 1993年 布面油画 98×98.5 cm.
见惯了“大批判”的你不禁要问:本幅《小批判》到底跟“大批判”有何不同,有何关联?
1、“文革”中高大全的工农兵报头形象,相对应的变成了不那么旗帜鲜明的青年、儿童;
2、原有的大品牌商业符号,被并无文化意义指向的手写字符取而代之:“un ane(驴)、le chien(狗)……”;
3、画面中的湖蓝底色与桃粉色描边,也使作品摆脱“大批判”中激昂、浓重的情调,不乏跳脱和调侃的轻松。
“大批判”系列中,两种“大”而又颇具深意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反而彼此消解,没有“批判”意义。而“小批判”中两种“小”而无意义的图式相加,却通过相应讥讽,构成了对“大批判”的反动,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批判”,圆满成就了艺术家一场淘气的恶作剧。
“大批判”系列在艺术市场上长期活跃,但“小批判”却难觅其踪,相比1992年创作的第一幅此系列《小批判——水果》,晚一年所作的《小批判》又有着几处耐人寻味的进化:
作于1992年的《小批判——水果》与1993年的《小批判》(Lot 615)
1、作品设色由带有倾向性的“红、黄、黑”进化为戏谑的“粉、黄、蓝”;
2、水果的具象造型被省略
艺评文字被替换为毫无意义的数字
3、最有意味的就是艺术家在《小批判——水果》中引述的西方艺评文字被替换为毫无意义的数字,使对自己的调侃进阶到无以复加的终极形态。
如果说杜尚最完美的一件作品是他自己传奇的一生。那么王广义一件又一件的“大批判”系列作品所引发学术界、收藏界、艺术市场等环节的种种反应,这样一个循环,一种生态链,可能才能称之为一件真正完整的作品,才真正完成了王广义的“大批判”。而本幅《小批判》的“戏谑与讽刺”则是把对艺术生态的批判,把艺术家的自省进行到底,可谓“王广义精神”的点睛之作。
就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火爆的2007年,王广义却选择了自我救赎,“大批判”系列戛然而止,“另一个王广义”涅槃新生。
“大批判”?“小批判”?是狭义的批判?还是广义的批判!值得我们思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