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教育中,武昌艺专始终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于传统中融合西方语汇,而非盲目的形式模仿,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出大批走在时代前沿的优秀创作者,为西南地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深厚的学脉涵养也一直延续至今天的湖北美术学院,从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永载史册。
蒋兰圃、张筆铭(校董)和蒋冶民(雕塑教员)等 摄于五十三梯
武昌艺专创立于1920年,由蒋兰圃、唐义精与徐子珩创办,自诞生之日便与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将校址设于武昌的水陆街,紧邻文昌门与平湖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学科齐全、才俊辈出,成为众多艺术学子的向往之地。
武昌艺专21周年纪念 摄于1941年4月13日德感坝李氏宗祠前
1938 年抗战爆发后,武昌艺专的师生们们掀起了游行、示威、画宣传海报等一系列抗日活动。为了学校的发展并相应政府号召,时任西洋画科主任的唐一禾与教务主任王道平、总务主任沈莲池等开始筹备武昌艺专的迁校,沿川江上游寻找新的落脚点,由于无法在物价飞涨的重庆立脚,亦不能将校址设于交通不便的偏僻乡壤,最后选择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德感坝。
武昌艺专水陆街教学大楼
在迁移过程中,唐一禾带领部分学生利用寒假分批乘船到达,尔后便正式开学。而唐义精和蒋兰圃等人则继需留守武昌,静观事态变化。随着基本办学设施的齐备,师生们在德感坝建立起远离战争的艺术天地,唐一禾则居住于李氏宗祠,在水天一色的长江边进行艺术创作,留下了《七七的号角》、《胜利与和平》等重要作品。1935 年,杨立光考入武昌艺专附属艺术师范科,并于3年后进入武昌艺专绘画科西画组学习。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杨立光进入重庆中央文化联谊机构“励志社”从事美术宣传工作,以《保卫大武汉》、《血债血还》等创作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唐一禾与学生刘国枢(左一)、卢伯衡(右一)
由于在武汉保卫战期间,武昌艺专位于水陆街的校舍几乎被炸为废墟,唐义精秉着“可毁者物质,不可毁者精神”的毅力,带领全体师生向四川腹地迁徙,从长江中下游进入重庆,用木船装运石膏模型、图书和教具等,使数百箱教具和设备安全无虞。在这段艰苦的时期,武昌艺专凭借自身强大的团结力量,成为唯一完整迁移至大后方的私立美术学校,吸引了众多来自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的学生来此求学,为国家培养、储备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1944 年,唐一禾、唐义精兄弟乘船遇难,杨立光毅然回到武昌艺专,担负起教学重任。1945 年底,武昌艺专迁回武汉,因原校址被日军炸毁,遂在汉口府东五路宁波会馆及赵家条租房,分部别居,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坚持开课。1949 年解放后,武昌艺专被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收,杨立光与蒋箴予、刘依闻等接受任命,在筹办中的湖北省教育学院组建起艺术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武昌艺专几经变迁,至1971 年易名为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成为今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
在蔡元培推行美育的勉励下,武昌艺专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国内著名艺术家学者等,使学校一度成为华中地区艺术教育基地,成为湖北各艺术思潮、学术流派、艺术风格的策源地,在全国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与影响力。在艺术教育中,武昌艺专始终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于传统中融合西方语汇,而非盲目的形式模仿,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出大批走在时代前沿的优秀创作者,为西南地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深厚的学脉涵养也一直延续至今天的湖北美术学院,从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永载史册。
唐一禾 静物 1932年 木板 油画
24×33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唐一禾的绘画带有一种糅合时代共性与个人气质的风格,在领略欧洲古典到近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严谨造型为本,融入浪漫主义抒情笔调,同时摄取现代绘画明亮的色彩表现。这些语言特征都在其作品中融会贯通,显示出恢弘开阔的体格、硬朗大方的造型和舒展流畅的神韵。本件《静物》于寻常事物中显示出画家对生活的深刻情感,体现出深厚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力与创造激情,他说:“油画家必须深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就是必须和这一片‘土壤’相结合,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他反对对客观事情进行形式主义地解体,或通过分割扭曲现象来淹没现实生活的内在的联系,他所着力而为的,就是“把存于内而形于外的特征因素寻找出来”,从而在对对象的敏税、新鲜感觉和深刻理解之下,以“提炼取舍”表现出生活的原意,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杨立光 抽烟的人 1940年 布面 油画
46×38cm 估价:RMB 400,000-600,000
发表:《杨立光画集》,P44-45,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来源:源自艺术家家属。
本件《抽烟的人》,为杨立光为数不多的早期重要创作之一,画面中人物的淳朴情态与生活化场景,展示出画家对人民生活的真实体会,无论是人物衣着还是面容,都显示出一位饱经生活的老人的朴素与沉稳以及一位劳动者的坚毅品质,画家有意将人物置于可进入的氛围中,使观者得以与之同等交流。在画面中,没有盛行于画坛的夸张,亦无泛滥的政治符号,而流露出一种基于自身艺术自信的真实与质朴,系画家战时中华民族情感与承续自身文化传统的综合反映。
杨立光 有鸡的静物 1930年代末40年代初 布面 油画
60×74cm 估价:RMB 350,000-450,000
发表:《杨立光画集》,P84-85,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来源:源自艺术家家属。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