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所收录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阴阳、僧道、技艺等各家之言,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编修缘起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次年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1403年,朱棣称帝,夺取政权,改元“永乐”,历史上称其为“明成祖”。为了巩固政权,炫耀文治。明成祖颁布了一系列提倡文教、振兴学术的政策。他要把自己的“文治”也推到“远迈汉、唐”的高峰。他要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一统之制作”来标榜盛世。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记载: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遂命重修”。解缙重组编纂力量,开馆于文渊阁。参加者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博采众书,汇聚群分,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将这部宏篇巨帙重修完成。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收录“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阴阳、僧道、技艺等各家之言,可谓包罗万象。收存了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许多不见存于后世的佚文秘典,幸赖此而得以流传。后人从《永乐大典》得书多达542种。特别是《大典》“直取全文,未尝擅减片语”的编纂方法,跟清廷纂修《四库全书》时基于政治考虑,增改典籍内容的做法不大相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提高了所收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只要按韵找到要查检的字,那么这个字的注释、音韵以及该字的篆、隶、楷、草等各种书体和与此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的各类记载都展现出来。
写本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绘制精美,被誉为写本中的珍品。
《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当时北方习惯称为白棉纸。正如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说:“其纵纹扯断如棉丝,故曰‘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百年间生产量很大,纸质洁白柔韧,是印书的佳选。
全书为手绘朱丝栏本,四周双边,半页8行。《大典》用纸需数十万张之巨,手绘栏格实属不易。有学者认为,边栏和界栏是分两次完成的。“可能是用薄板将边栏、书口处镂空,加以固定,再在板上用笔刷上红色而成。原理类似唐代纺织品的漏印。栏内的直格是另一次完成的,直格上下两端有针眼痕迹,是有直尺作标准,用毛笔精心描画的。”
书内文字,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以楷书馆阁体抄录,字体端正整齐。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及书口文字用红色。断句及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朱墨灿然便于阅读。书中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等,用传统白描笔法绘制,形态生动逼真,工致精美。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