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铜镜出土比较少。就目前出土情况看,辽镜多为河北省出土,《历代铜镜纹饰》一书中就收录有16枚。辽镜形制基本为圆形,偶见八角形;纹饰以花草、禽兽、盘龙等为多见,主要包括花枝镜、花鸟镜、文字镜、盘龙镜等几种类型。
花枝镜多以折枝花、牡丹花或四花果纹等作为主题纹饰。花鸟镜主要有仿唐代的牡丹鸾鸟镜、飞鸟葡萄镜等。文字镜以八角形为常见。镜中字体包括契丹文和汉文两种。这种契丹文与汉文并存的现象,足见汉族文化影响之大,或者说它正是汉辽文化交融的产物和见证。盘龙镜就目前出土情况看,辽代铜镜中也有盘龙镜,且均为单龙镜。除以上镜类外,辽代还有纪年铭文镜,此外还出土有辽代仙人鹤镜等,但均不多见。总的来说辽代的铜镜是古铜镜的低谷。
辽代铜镜的不大发达,与辽地铜矿资源贫乏有很大关系。正因为铜资源的匮乏,所以为了使铜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统治者便禁止人民买卖铜,并且不许将铜钱毁坏做成其他器物。如《辽史》中所说,“辛未,禁民鬻铜”“六月壬辰,禁毁铜钱为器”。为了严格限制铜资源的使用,辽代统治者甚至还制定出残酷的刑罚,《辽史·刑法志下》中记:“至是,铜逾三斤,持钱及所盗物二十贯以上处死。”足见禁铜之严。加上契丹族铜镜铸造业本来就不算发达,所以铜镜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辽代铜镜也就很难创新,以致常常被后来的铜镜研究者所忽略。
实际上,辽代铜镜虽然较其他时代铜镜大多落后,但也不乏有闪光点,下面我们就介绍几面精美的故事镜。
图1
武松打虎镜(图1),直径7.7厘米。主图纹饰为“武松打虎图”,所绘人物造型威猛,面部表情生动,虎纹刻画细致、逼真,缘饰花纹精美,可谓辽代铜镜中之艺术佳品。此镜中充分地表露出武松之威猛的英雄气概,也体现出辽人崇拜英雄的风尚。
图2
骑龙引凤镜(图2),直径7.5厘米,小圆钮,主纹饰为萧史骑龙、弄玉驾凤故事图。纹饰精美,铜质精良,保存完好。
骑龙引凤的故事来自于汉代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妻同仙去。”故事讲的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欢音乐,是一个吹笙高手。她住的“凤楼”,常会传出美妙的箫声。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凤楼”中,对着满天的星星吹萧。夜里静悄悄,轻柔幽婉的箫声好像一缕轻烟,飘向天边,在星空中回荡。隐约中,弄玉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独奏。因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缕箫声,正与自己合鸣。后来,弄玉回房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英俊少年,吹着箫,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少年对弄玉说:“我叫萧史,住在华山。我很喜欢吹箫,因为听到你的吹奏,特地来这里和你交个朋友。”说完,他就开始吹箫,箫声悠美,听得弄玉芳心暗动,于是也拿出笙合奏。他们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这是一个多甜美的梦呀!弄玉醒来后,不禁一再回想梦中情景,对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怀。
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梦中人。没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萧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会吹箫。等弄玉见到萧史,她真是太高兴了,因为萧史就是她梦里的少年。萧史弄玉结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经常一起箫笙合奏,秦国的山林溪边、蓝天、夜空,几乎时时可以听到他们的合奏。
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开始也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成活泼。这种现象使得朝廷臣子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映。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了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于是不告而别,躲到一个别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只龙和凤,载着他们一路吹箫,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
图3
乌龟上天故事镜(图3),直径9.4厘米,半圆钮,质地精良,题材新颖,保存完好。主纹饰取材于“乌龟上天”寓意故事。该故事来自于佛教经典中蕴含的印度民间故事,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据印度《五卷书》第一卷“朋友的决裂”篇第十六则“天鹅与鸟龟”中,记述某处因十二年大旱池水干涸,乌龟想出由他咬住木棍中间,两只天鹅合力衔着木棍两端的办法带他离开。当他们飞过城市上空时,有人议论:“这两只天鹅拖着什么怪东西?”鸟龟轻率开口:“这些人胡说什么?”结果便从高空摔下,被人用尖刀撕成碎块。
据考证,“雁衔龟”的故事题材,有可能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已被口头创造出来,且广为流行于印度民间。值得一提的是,类似这样的寓言和童话,大概都是口头创作,流传在人民中间。人民喜爱这些东西,辗转讲述,难免有一些增减,因而产生了分化。每一个宗教,每一个学派,都想利用老百姓所喜爱的这些故事,来达到宣传自己教义的口的,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后在各地传播,其中蕴藏的佛教经典寓言故事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不少新鲜题材。佛经“雁衔龟”故事,虽取源于印度民间故事,然而在传译过程中,因为结集方式、翻译年代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所以便有“一鹊衔一鳖”和“一雁衔一龟”两种不同的样貌呈现。两种型态各自成一体系,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到中国各地,创造出不同的民间故事。
由此可见,佛经故事对于中国文学和思想教化的传播与影响提出有力的证明,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传播与交融。这面铜镜的出现,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