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至清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江山易鼎的断裂,构成两大时代背景。明后期,党争残酷,政治高压,却并没有压制住由“心学”所掀起的浪漫主义解放思潮。至清初,经历易代之悲,士大夫们骨子里的浪漫主义则表现得或沉郁隐忍或激越恣肆,终于将解放思潮推向时代高峰。此专题我们精心挑选了董其昌、张瑞图、文彭等颇具代表性书家作品,品相上好,且多经名家递藏,流传有序。
文物公司藏札专题,拍品来源好,体量大,涵盖晚清历史众多重要人物,如王文治、李鸿章、张之洞、潘祖荫、端方等。内容亦庞杂,涉及经济、军事、政治制度、碑帖讨论、生活日常等话题,十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整体亮相,极富历史文献价值,识者当宝之。
明末清初书法专题
283 文彭(1498-1573) 行书七言诗 镜框 水墨纸本 24×43cm 9.45×16.93in 约0.93平尺
说明:(一)过云楼主人顾文彬旧藏。
(二)“阳丘辛氏旧藏”为辛铸九(1880-1965),名葆鼎,字铸九,山东章丘人。自幼聪颖好学,曾经商、从政、搞教育、办慈善,出任济南商会会长等职,并精通文物鉴赏,富于收藏,书法功力颇深。
284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绫本 150×49cm 59.06×19.29in 约6.62平尺
题签:明董其昌行书条幅。憨斋。钤印:吴南生印 憨斋
出版:《董其昌书画编年图目·中》第2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说明:原吴南生先生旧藏并题签。吴南生(b.1922),广东汕头人,曾任中央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
作为晚明艺坛的祭酒,董其昌在书法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书上承晋唐遗绪,早年笔法精妙无比,晚年冲淡平和,充满浓郁的文人气息和禅宗趣味,对于后世影响极大。此作书其自作七绝诗,虽以行书为之,然字与字之间大多独立,全篇仅有五处两字连笔书写,三行之间亦保持相当距离,全作空间十足,充满空疏萧散之感,与诗中所传达出的雨天意境颇为契合。再细观其用笔用墨,笔锋在绫布上有节制地推进,轻重缓急一任自然,连绵映带亦得天趣,线条圆润中见秀劲,颇有百炼钢成绕指柔之化境;用墨更是浓淡干湿转化无迹,一切看似毫不经意,实则丰神独绝,是文本内容、书写技法及作者心性完美融合的精彩之作,诚非后之学董者所能梦见。此作曾出版于《董其昌书画编年目》及《憨斋珍藏书法集》等书,亦可见其独特之价值,识者宝之。
285 方孝孺(1357-1402) 书法临米芾《暴书帖》 立轴 水墨纸本 240×98cm 94.49×38.58in 约21.17平尺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建文即位(1399年)召為翰林学士,进侍讲,寻陞侍讲学士。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明史》卷百四十一有传。
这件作品写于1375年,方孝孺时年十八岁。根据可以见到的材料可知方孝孺的书法主要取法王羲之、孙过庭,兼有赵孟頫意,偶涉鲁公。他的用笔活泼灵动,足见其笔性及天分,但偶涉鲁公一路,或许是因为颜真卿在书法史上为人书结合典范的缘故。从现有材料看,其大字作品极少。
这件作品是件临作,其内容为苏东坡《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之一,是苏东坡非常知名的一首论书诗。从这件临作来看,其底本未必是米芾真迹刻帖,而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米字伪刻帖,但是恰恰可以看出明人对于米字的理解,以及明代流行的米字伪刻帖样貌,对于研究“米芾书法的明人接受”以及“方孝孺书法的风格、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件作品虽然完成于方孝孺18岁时,但是清刚之气逼人,笔笔不苟,呼应了方孝孺的历史人物形象。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这首诗说的是他在曝书会上读到王羲之《青李来禽帖》时的惊喜之情,以至于归家之后还回味无穷,并写道:“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诗歌不长,但是对书法史、对书家、对风格的探讨,都可谓是将本质、规律“昭昭乎若揭”。方孝孺其人可传史册固不以书,而刚方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著有《逊志斋集》《侯成集》《希古堂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