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图1
晚明瓷器上画狮纹的很多,然而如这块瓷片(图1、2)上所绘狮纹的模样却极罕见。罕见的主要原因在于,这只狮子的头部画得非常像人。它面部的眉、眼、口、鼻,与人的五官位置几乎完全一致。它头颅上的鬃发也画得很怪,上短下长,与真正的雄狮迥异。特别是下巴上那长长的连腮胡子,使它看上去像个威严的老人。画师们为什么要将狮纹画成这副模样?笔者以为,这是在通过狮纹讽官,而且是特指天启高官魏良卿。
魏良卿原本是一个种地为生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多少能力,但他有个特殊的身份,是大太监魏忠贤的侄子。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控制内廷大权后,不断提拔亲信在外朝做官,以便与其内外呼应。魏良卿就是被魏忠贤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之一。据史书记载,魏良卿升迁非常快:“天启六年(1626),论功封良卿肃宁伯。是六年十月,朝廷兴修三殿告成,良卿晋宁国公,食禄如魏国公例。天启七年会袁崇焕奏宁远捷,加太师。”一年左右的时间,魏良卿就从封肃宁伯到晋升宁国公,并进而加“太师”衔。在中国古代,“太师”位列“三公”之首,可算是朝臣们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官衔。并无多少功绩的魏良卿有这样的升迁速度,自然会引起朝野上下的种种非议。
“太师”的头衔并没有给魏良卿带来荣华富贵,就在他“加太师”的当年,好日子就到头了。“是年秋八月,崇祯帝即位。十一月,魏忠贤自杀。魏良卿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曰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见《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魏忠贤自杀后,魏良卿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快速升官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为时已晚。十二月,魏良卿就被崇祯帝当作魏忠贤的同党进行清算,落得个押赴刑场斩首的下场。
魏良卿的人生,引起了同时期瓷画工匠的创作兴趣,于是有人借其“太师”头衔来作画讽刺。我们已知,以鹰、狮、虎等动物比喻“禽兽”来骂官员,曾经是晚明瓷画上流行的手法。以“大狮”喻“太师”来讽刺魏良卿,其实是另一种类似的手法。因“狮”与“师”是谐音,“大”与“太”可通假,故将“大狮”比喻作“太师”顺理成章。瓷画中将狮脸画成人脸,将鬃发画成长髯,就是要暗指此动物是“太师”。长髯未必是魏良卿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来源于当时戏曲中通行的“太师”扮相,这样的“太师”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据此,我们可以将这幅瓷画定名为《太师图》。
除了将狮子的脸、须画得像德高望重的“太师”外,瓷画《太师图》中还有许多嘲讽“太师”的细节值得关注。
一是狮子下耷的大耳朵。真实的狮子耳小,明代的狮纹一般是不画耳朵的。耷拉着的大耳朵,宠物狗才有。万历以来,京城宫廷内外流行养京巴犬,也称狮子狗,就有着这样的耳朵。所以,在狮子头上画一对这样的耳朵,显然在引导人们将它往宠物狗方面去想。
二是狮子上跷的尾巴。明代瓷器上普通狮纹尾巴,前端的毛是张开的,像一把扇子。《太师图》中狮子的尾巴变修长了,更像一根狗尾巴,而且是跷到天上去的狗尾巴,暗示此“太师”的骄横。
三是狮头两侧有帽翅。仔细看,狮头两侧可见两粒桃形物,由两根细线与狮子的脑袋连接,这是一种帽翅。帽翅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戴官帽的装饰,左右外展,像帽子的两只翅膀。明代戏曲中的官员角色戴的官帽往往有不同形状的帽翅,可借此表示人物身份和品性。比如方翅官帽,是正派官员戴的;圆翅官帽是昏庸糊涂、爱吹牛拍马的势利小官戴的;尖翅官帽则是贪婪、狡诈、凶残的大官戴的。《太师图》中帽翅称“桃形尖翅”,正是凶残大官的标志。
四是天上云层中的圆形物。这颗圆形物拖着一根扭曲的细线,应该既不是云朵,也不是太阳。它是什么呢?其实是“天雷”的一种画法。在此画“天雷”,显然意在轰击下面得意洋洋的“太师”。
从上面几个细节可见,这幅《太师图》瓷画的确是十分精彩的讽官之作。说到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太师图》嘲讽的是魏良卿,而不是最坏的魏忠贤呢?这又是涉及到避祸的问题。讽刺魏忠贤是有杀头风险的,而讽刺魏良卿则风险小得多。而且魏良卿有“太师”头衔,用“大狮”作比喻正好。
说《太师图》特指魏良卿,还有一个依据:有人考证,明朝276年的历史上,活着时得到“太师”头衔的朝廷命官只有六个人,而自张居正之后直到明朝灭亡,曾获“太师”头衔的只有魏良卿一个人。所以晚明瓷画《太师图》应该是专指魏良卿的。魏良卿本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作为,人们对他的嘲讽,更深层的其实是要表达对魏忠贤的痛恨!
以“大狮”喻“太师”,晚明的《太师图》瓷画可算是开创了先例。到清代,瓷器上出现了大量的《太师图》《太师少师图》,应该都是晚明《太师图》的演化作品。在寓意上,清代的《太师图》《太师少师图》属于恭维升官的吉祥图案,这与晚明创始之作的意趣,相去已经何止十万八千里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