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容,所指为帝后肖像,用于供奉、祭祀以及瞻仰,其所有者可以是皇家,也能够是臣下。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归元代皇家所有的本朝先帝(图1)、先后(图2)肖像,[2] 希望解说它们的制作、形制,不同做法的文化差异、可能的遗存与其制作年代等,但也会概述时代更早的御容,并参证非皇家的元代御容。
图1 元太宗像(元后期)
图2 元代皇后像(元后期)
一、唐宋御容 [3]
1·1 名家、语词与制度
中国画史上,对貌写真式的绘制御容出现很早,不过,唐以前的御容今已不存。[4] 入唐以后,现知确曾如此绘制的第一人是阎立本,时在贞观年间。[5] 阎立本之后,绘制御容便屡屡见诸载籍,并涌现出众多名家。以唐宋时代论,既有如唐陈闳、[6] 常重胤、[7] 北宋元霭 [8] 等对貌写真者,也有如唐吴道子、[9] 前蜀杜齯龟、[10] 阮知诲、[11] 宋艺、[12] 北宋王霭、[13] 牟谷 [14] 等追写默画者,而晚唐、前蜀还专有写貌待诏,如常重胤的写真令随僖宗入蜀的写貌待诏逊色,宋艺则是翰林写貌待诏。
做为名词,“御容”的出现远晚于绘制,以目前的知识,9世纪前期成书的《唐朝名画录》使用最早。画史以外,则没有早过五代,最先使用它的应是《玉堂闲话》,说的是夹纻的唐玄宗御容。[15] 到北宋初,“御容”已逐渐为人熟悉,开宝七年(974)修成的《旧五代史》中,便多次使用,如后梁太祖被杀,其旧臣寇彦卿“图御容以奠之”;后汉内乱,阎晋卿“夜悬高祖御容于中堂”。[16] 此后,御容便成为先帝肖像的专有名词。尽管专有名词已然出现,但还有若干同义词并存,如仍是在《旧五代史》里,后梁太祖御容又被称为“御像”;[17] 《宋史》还常用“神御”。[18] 《经世大典》遗文《元代画塑记》是记录元代御容制作的档案性史料,它在使用“御容”同时,亦称大型御容为“御影”,中型御容为“小影”、“小影神”。[19]
虽然开元时,大明宫别殿已经供奉太宗、高宗、睿宗圣容,且唐玄宗日日具服朝谒,[20] 但终唐之世,也没有形成祭拜先朝御容的制度。御容制度的确立要等到宋真宗的时代,景德四年(1007)神御殿、[21] 大中祥符五年(1012)景灵宫 [22] 的创制该视作制度确立的标志。因对礼制理解不尽相同,前代制度难以为后世恪守,但宋真宗以来,皇家制作先朝御容,并在敕建的专门殿堂中如期祭祀,不仅历代相沿,而且列为家国大事,成为宗庙制度的重要内容。
1·2 特殊形式
就目前所知,元明清的皇家御容仅有平面的一类,而在更早的时代,帝王肖像还有立体的。如隋文帝已将自己的等身铜像“颁诸四方”,入唐,先帝和当朝天子的肖像更所在多有,其中,固然有绘画的,但泥像、铜像以及石像、夹纻像等立体的形式更加常见,玄宗时代尤其典型。[23] 唐代的传统也被后代延续,如北宋景灵宫里供奉塑像,[24] 这该是加彩绘的泥像,最少在南宋之初,还有“金像”,[25] 这应是以铜铸成。不过,两宋御容制作的主要方式仍是绘画。
辽金也有御容制作,但按已有的知识,它们起码以绘制为主。似穹庐小毡殿里的契丹亡帝及其后妃金像等,[26] 当属特例。金代御容应都是绘制的。它们供奉于专门的殿堂,故应形制颇大,它们又能置于匣内,御容匣则可由“太祝四员”或“内侍二人”捧奉。[27] 大型御容能够捧奉,重量一定较轻。按已知的大型御容形式,除绘画、刻丝以外,其他制作均无法使之重量较轻,而已知的刻丝御容仅出现于蒙元时代。
1·3 奉安场所
唐代的御容大抵供奉于各地旧有的寺观内,佛教及景教寺院固然也有,但因国家尊崇道教,故道观是主要奉安场所。[28] 北宋时代,御容的奉安地点最繁杂,都城有,外地也有;宫中有,寺观也有;宗室宅邸有,百姓家中还有。宋人好礼,这就难免引出谏诤,如“翰林学士欧阳修言神御非人臣私家之礼”,谏官范镇则说:“祖宗御容非郡国所宜奉安者”。到熙宁二年(1069),在李德刍的再次献议后,宗室、民庶的先帝、先后御容方悉数“取藏禁中”,到元丰五年(1082),京城寺观里的御容才被多数迎奉入宫。而宣和元年(1119),太常寺仍在讨论对外地州府所供奉御容的祭拜礼仪。不过,在正史的记录里,南宋御容皆在临安(今杭州)的宫中或寺观内,当然,宋室南渡之初暂时奉安温州的不该包括在内。[29]
宋元帝王祭供先人有两类场所:神主祭供于太庙,御容祭供在神御殿等。御容的形式已具前述,神主则一般是髹漆或髹漆饰金的木牌位,但例外总有。如元代,世祖至元三年(1266)起,先用刘秉忠设计的栗木质涂玄漆的神主,至元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起,又启用国师制作的木质金表牌位(简称“金牌位”),[30] 甚至打造“金主”,大约因金主材料贵重,引来“盗入太庙,失武宗神位及祭器”,时在泰定四年(1327)。[31]
太庙出现较早,而因御容出现较晚,故祭供它的神御殿等也出现较晚。隋唐虽已开始制作御容,但那时似乎并无专为祭供御容建筑的场所。最早祭供御容的专门殿堂应是景德四年(1007)敕建的神御殿,此后,史籍中不断有北宋建设神御殿、景灵宫的记录。景灵宫仅有都城的一处,但其内有殿多座,每殿供奉一朝帝后。神御殿则数量甚多,如太祖、太宗各7处,真宗甚至14处。也按正史的记录,南宋神御殿的数量远少于北宋,这显然联系着国家窘迫的财力。[32]
契丹称祭供御容的建筑为“庙”,帝王行“告庙仪”、“谒庙仪”始自辽太宗时代(926~947年),行“瑟瑟仪”祈雨时,“皇帝致祭于先帝御容”,而后射柳,此时,御容供奉于临时构建的“百柱天棚”中。[33] 《金史》虽然也用神御殿、[34] 御容殿 [35] 的称谓,但还沿用西汉时的名词,称供奉御容之地为“原庙”,中都(今北京)的衍庆宫曾是金代最重要的原庙。[36]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