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之后,天气逐渐进入酷暑。如何避暑消夏, 便成了一大难题。
在既没有风扇也没有空调的古代, 如何度过漫长的炎热夏季呢?
且到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一看古代南越人怎样度夏。
衣
衣服作为人类驱寒遮羞的覆盖物,本是一大发明,只 是到了夏天,显得有些累赘,因此减少衣物的覆盖面积便 成了古人避暑的第一要务。
百越人地处南方,没 有接受中原礼制的教化, 因此在衣着行为上颇有 些放荡不羁。南越王墓出 土的屏风托座中,有一件 越人操蛇铜托座,其中刻 画了百越土著居民的形 象:身着短衣短裤,手脚 佩戴铜环。而在《史记》中 也提到:赵佗“魋结箕倨见陆生”。
魋结,是指结成椎形的髻;箕倨,是指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百越人的衣着、发型和坐姿在当时的中原人士看来,是极为不雅和不敬的表现,但是从人体散热的角度来看,却是地处南方的百越人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性。
说到解暑纳凉,汉代有一种特别平民化的衣服—— “犊鼻禈”。文献中形容道: “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犊鼻。”也就是说,这种衣服用极少的布料做成,造型像小牛的鼻子 一样,仅能遮蔽人体的重要部位。
关于“犊鼻禈”有个典故,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之后,二人以经营酒馆为生, “相如身自着犊鼻禈,与佣保杂作”,卓文君的父亲看到了深以为耻,杜门不出。
食
古代没有冰箱,但却有一种叫做“鉴”的器物,这便是 古人用来冷藏食物的器具了,南越王墓中也出土了几件。 鉴在使用时,要将盛满食物或液体的器皿放进去,然后再 在周围塞满冰块,然后合上盖子,稍等一会儿便可以制成 冰爽可口的冷饮。
那么冰块是怎么来的呢?古代有专门的藏冰之所。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相 应的机构管理“冰政”,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 起,工人开始凿取冰块,运到名为“凌阴”的冰窖中储存,等到酷暑便可取出供贵族享用。
对于贵族而言,夏天的冰不那么容易获得,更别说普通的平民百姓和地处岭南的越人。
因此在秦汉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制冷和保鲜的重任就交给了水井。所谓的“井藏法”是指在井中放置一口大瓮作为食品的冷藏室,或者将食品放在篮子中,用绳索系于 井下保存。
在南越王宫署遗址中,至今还能 看到从秦汉至明清时的水井遗迹,水井不仅能供人们汲水所需,还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生活增添一些清爽。 在饮食的器用上,南越国贵族喜用玉 杯。广州南越王墓有多件珍贵的玉杯,其中尤以犀角形玉杯为翘楚。玉杯为清寒之物, 夏日饮酒,无冰自凉,单是握在手中,便有一 丝清透之气盈盈而出。
南越王倚漆屏、持角杯,同样无愧帝王级别的享受。除了角形玉杯,南越王墓主棺室还出土了一件铜框玉盖杯。杯身为鎏金铜框架,分上下两截,上截嵌 入8块竹片状玉片,下半截嵌入5块心形玉 片;杯盖盖顶嵌入一块青玉,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镶嵌工艺水平。
地处岭南的南越人深受暑热的困扰,以至于汉武帝想攻打南越时,淮南王刘安向其进谏:“南 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盆生,疾病多 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暑热,真是一 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直到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后悉心研究瘴疠的预防和治 疗,并发明了凉茶,才缓解了岭南人的痛苦。直到今天,满大街的凉茶铺子,仍是广州的特色街景。
在饮食方面,古代南越人还可以吃汤饼。汤饼是一种面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面片汤。据《荆楚 岁时记》记载, “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消恶即是消暑,在夏天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出一身大汗,可以将身体里的暑气带走。
住
所谓的干栏式建筑,是指从古至今南方民族 使用的一种居住建筑,建筑多为木结构,下层架空 用来放置农具或者饲养家畜,人居楼上。干栏式建 筑不仅满足了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 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
干栏多采用茅草、树叶、树皮等搭建屋顶,墙 壁使用木材和竹子搭建,编竹或者铺竹木为楼面, 因此这种建筑在透气性能上极佳,是岭南人防止暑热、适应环境的选择。
从汉代出土的陶屋可知,岭南地区在西汉中 后期仍保留着干栏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东汉前期出现了单层陶屋,二层的干栏建筑逐渐 向单层建筑发展,并在北方宽敞的合院影响下,岭 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三间两廊式民居。汉代以后, 干栏逐渐衰落,但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仍 保持着居住干栏的传统。
用
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西汉文学家邹阳的《酒赋》中,便有“君王凭玉 几,倚玉屏”之句。玉石还可以用来制成床具,如玉床、玉 席、玉枕,怯暑解热。相传汉成帝宠幸赵合德,昭阳殿中 有玉几、玉床、象牙簟以为消暑之用。
根据考古发现,不少汉墓中出土了真正的玉枕。这些玉枕大多为葬具,与玉衣、玉面罩配合使用。然而,在唐诗宋词里出现的“玉枕”,指的通常是瓷枕。
“薄雾浓云 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名篇《醉花阴》中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应当就是瓷枕。
两宋时期,随着陶瓷制作工艺的提升,陶瓷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 宋代瓷枕的生产遍及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广东、广西 等广大地区。因为瓷枕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夏日枕于其上,凉透仙骨。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设的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展中,观众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古代陶瓷枕。
除了上文提到的衣、食、住、用四个方面,古人还有什么好办法避暑消夏?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
前往绿树浓荫的深山,感受袭人的凉风,想来是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还可以依靠静坐冥想,抑制体内的洪荒之 力,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白居易诗曰: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 同。”
孟浩然则写道: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 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只要内心闲适安宁,非但不 再困扰于夏日的烦热,反而能感受到风中荷花的香气, 听见竹露滴落时的声响。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