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夏,太原市南郊王郭村,诞生了年度重大考古新发现——虞弘墓。这一发现被国家文物局定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墓内出土的汉白玉石椁、彩绘浮雕和石雕乐俑,以浓厚的异域风情,鲜明的文化特色,高超的艺术水准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一经出土,即震惊中外: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竟然出现了难以释读的西来艺术,充分说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时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
自2017年6月10日开始,深圳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举办“平城·晋阳——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虞弘墓石椁板及石棺床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虞弘墓石椁板及石棺床
现场发掘时,汉白玉石椁安放在墓室中部偏北处。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通宽220厘米。外观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由长扁方体底座、中部墙板和歇山顶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数块或十几块汉白玉石组成。顶部由三块汉白玉石组成,总长295厘米、宽220厘米、高51厘米;石椁中部由9块高96厘米、厚12.5厘米、宽47~102.5厘米的汉白玉石板构成。经测量,石椁中部总长为246厘米、宽137厘米、高96厘米;石椁下部是底座,底座先用前、后、左、右四块汉白玉石板组成框架,上架两根汉白玉石梁,梁上又铺6块汉白玉石板,组成底座面。底座下四周各有两个石狮头底座。
以往的考古经验告诉人们,隋唐时期,仿照建筑歇山顶的墓椁仅出现于当时皇室成员墓中,并且一般使用的都是当地较普通的石材。然而,这座石椁竟然采用了上等的汉白玉——它们是用山西人从数百里外运回的十几吨重的上好石料制成的。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样精致而厚重的棺椁也显得过于奢华,那么,墓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埋藏于石椁底部的墓志,为我们揭开了墓主人的神秘身份。
墓志上有“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9个篆字以及200多个隶书志文和楷书铭文。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自13岁起,任柔然高官,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和安息、月支等国故地,后出使北齐、北周和隋。出使北齐时被留任。相继在北齐、北周和隋三代为官。在北周时,虞弘曾任“检校萨保府”一职。萨保府是当时一个掌管入华外国人事务的机构。虞弘卒于并州,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石椁殓葬。
墓中石椁浮雕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深目高鼻,绝非中原人种,找遍石椁的50多幅画面,多是这样的外国人。这座沉睡了1400多年的隋代墓葬,犹如一座大型的宝库,华丽而神秘地散发出浓浓的异域风情……
虞弘墓石椁板画面
50多幅画面内容丰富,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行旅图等,其中狩猎图中多为骑马、骑象、骑骆驼搏杀狮子者。图中人物皆深目高鼻黑发,人种属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其中包括突厥人、粟特人等。图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以及花草树木等,均源于波斯与中亚诸国,典型的有绶带鸟、绶带马、胡腾舞和带端为扇行的飘带等,波斯、中亚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突出。比如一些马的尾巴,被编织成蝴蝶结,极具浪漫的气质,这是典型的波斯风格装饰。
石椁正面描绘的场景,通常认为是男女主人在帐中欢宴、欣赏歌舞的场面。只见毡帐内亭前平台上,坐着一男一女。男子头戴冠,冠后有两条长达臂肘的飘带,深目高鼻,右手端着一只多曲碗,举于胸前,目光温和地平视着对面的女子。女子面对着他,曲腿坐于平台上,头戴花冠,身着半臂裙装,左手放于左膝,右手前伸,举一高足杯,陪男子饮酒。在二人后侧各有两名男女侍者,两两相对,前面一个大场地,有一男子脚踏圆形小地毯,飞快旋转,衣带飘飞。这让人联想到粟特人的“胡腾舞”。
虞弘墓石椁板正面画面
虞弘墓石椁板正面画面(局部)
关于画面中的女主人,一种说法是虞弘夫人,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她是一位女神,来接引虞弘回归天界。
欢乐祥和的宴饮娱乐场面之外,是血腥的人狮搏斗场面,勇士将长剑刺透狮子的肚子,狮子同时将搏斗者的头部吞入口中,整个画面惊心动魄,甚为惨烈。
石椁浮雕画面上围着火坛的情景
石椁浮雕画面上二人恭敬的围着火坛的情景,以及周围的人物,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让我们不禁想起金庸小说中的拜火教。这些画面,对研究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在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上的雕刻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