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怡和”银锭与清中期“中国首富”伍秉鉴

2017-08-01 10:12:07 网络
副标题#e#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开展。曾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出现、流通的钱币,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丰富的品种以及浓厚的货币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艺术品收藏颇具热点的板块。其中,银锭的市场行情表现尤为抢眼。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和合之路”,也是一条“货币之路”。在一次次的东西方交流中,中外货币作为贸易活动的重要载体,带动商贸往来的同时,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历史。

“怡和”银锭与清中期“中国首富”伍秉鉴

清  广东“怡和 道光四年 十月大隆”十两砝码锭

  陈鸿彬编著《树荫堂收藏元宝千种图录》图版第926号图片原物;张惠信著《中国货币传奇》(天津百花简体版)第205页附图原物。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银锭作为称量货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以白银熔铸而成,因以“两”作为主要货币单位,也称“银两”。银锭具备货币职能始于汉代,明代盛行,清代开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1935年,中国进行法币改革,彻底摒弃银本位制度,白银正式退出货币体系。

  作为中国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银锭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其本身的金属价值外,更具有历史、经济、铸造工艺、文化艺术等学术研究价值。

  自1970年开始,海外收藏界的前辈就开始了银锭的研究与收藏;2000年以后,银锭收藏在中国内地蔚然成风,形成了专门的收藏门类,发展出人数可观的收藏群体,并有多部高水准的研究专著问世。

  那么,在绵延数千公里的古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使节奔走,这些白花花的银两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古老而神秘的银锭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寻根溯源,一切还要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广州说起。本文便以两枚清代广州十三行翘楚——怡和行所铸的十两税银,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一同去领略百年前中西文化交融的辉煌。

  如今的广州,一直是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地,也是“一带”和“一路”紧密对接的重要平台,以及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替代的经济支撑点。而历史上的广州,自古就与海外港口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交流。

  秦汉时期,从广州出发的商船已抵达东南亚一带。

  南北朝时期,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衣钵传人达摩从古印度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绣衣坊码头(今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初地)登岸。

  唐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众多外国商人聚居于“番坊”(今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一带),朝廷设立市舶使院管理对外贸易。至贞观年间,中国与南洋及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广州—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非洲东海岸诸国航线,途径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时期,广州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朝廷设立市舶司,海山楼(今广州市越秀区北京南路附近)成为接待外商的场所。

  时至明代,朝廷改海山楼为市舶提举司署,并在西关建怀远驿(今广州市荔湾区十八甫路),供前来朝贡的贡使和随从居住。而到清代,朝廷于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禁海令,但广东的海上贸易仍禁而不绝。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以国计民生为念,实施开海通商政策,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作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和民族矛盾的升级,朝廷决定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只保留粤海关独家管理对欧美贸易事务。至此,广州成为清政府许可的唯一通商口岸。

“怡和”银锭与清中期“中国首富”伍秉鉴

清  广东“怡和 嘉庆十四年 正月太聚”十两砝码锭

  此为左京华主编《丽庄藏中国银锭》第131页337号图片原物

  “十三行”借垄断而腾飞

  彼时,清政府将所有的外国来访者通称为“洋鬼子”,觉得他们不通情理,“孺子不可教”,把他们的对外贸易称为朝贡贸易,把外国人称为“贡商”,不但不给予平等的待遇,而且还要用种种禁令对其进行限制。因此,清廷明令规定外商不能直接与中国商人接触,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十三行是洋行的前身,原指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

  当一艘来自西方、满载货物的商船到达广州时,船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与十三行中的某一商号进行联系。外国商船的大班(船长)、二班,可以住在“行”中,其余人员只能住在船上,不准上岸。所有进出口货物一律由“行”承办。然后,十三行从船长那里收取各种官方的、半官方的、非官方的费用和礼品,再将这些费用转交给相应的官员。

  明清时期,广州的外贸全属官营,而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长达一个半世纪。在这一时期,广州以其在海上丝绸之路得天独厚的地位,以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省份商贸的密切关系,贸易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遥想当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十三行行商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特权,从外商以及行外商人处巧取豪夺,积聚了巨大财富。据《中西纪事》记述:“粤中初设洋商通事,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规费日增……大班来粤者,率寄寓洋行,行人事之唯谨,然所以朘削之者无所不至,又与关吏因缘为奸,课税既增,则规费抽用亦增,有取之十倍二十倍于前者。”

  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有诗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可见当年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而十三行行商中家财最为丰厚又最有势力的,当属伍秉鉴家族的怡和行,也就是前述两枚银锭的铸造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