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藏经》“截膝地狱”故事变造像“沽酒”,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大佛湾17.21号窟
■明中期景德镇窑珐华釉青地浅彩莲塘纹梅瓶,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辽代末期河北宣化辽天庆六年(1116年) 张世卿墓M1后室南壁西侧壁画
■辽晚期白釉梅瓶,辽宁凌源市城关镇八里堡村拉木沟辽墓出土
■南宋中期银质如意云头纹梅瓶,四川彭州西大街南宋金银器窖藏出土
■北宋末期井陉窑酱釉刻划“天威军官瓶”文梅瓶,河北鹿泉南海山北墓区北宋墓M9出土
在130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很多梅瓶样式曾盛极一时,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有些则不断演化,始终保持着活力。这盛衰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子仁先生(《中国梅瓶研究》作者)就此答疑。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熊小勤 王淑婷 邬富强
整体来看,早期梅瓶的尺寸比较高,而南宋时期,梅瓶尺寸偏矮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在清代,小撇口梅瓶变成主流,背后动因是什么?
您在书中提到了梅瓶的三种颈部形式:无颈,主要见于宋、辽金时期北方流行的无饰纹深色釉梅瓶之上;柱颈,唐代至明代流行,清代少见;束颈,从唐代到清代都有。这三种颈部形式中,束颈是中国梅瓶最流行的颈部形式,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梅瓶的底足形式主要有四种:平足、饼形足、隐圈足和圈足,选择不同的底足有什么讲究吗?
子仁:梅瓶器型的演变与功能变化、使用方式是有关系的。
北宋和辽代,梅瓶为贮酒器。高大的梅瓶很少向酒盏直接倒酒,而是配合分酒器使用,如执壶,北宋和辽代墓室壁画中常见类似场景。在金晚期墓室一幅壁画中,有侍女拿着梅瓶向一个类似大碗的器皿里倒酒,并配汤匙以分酒。分酒器也包括酒注。这种酒注配有温碗,在冬季严寒时可以温酒喝,在北宋、辽代的北方地区比较普遍。
在南宋早中期,盛酒用的梅瓶集中使用于当时的都城临安。宋氏南迁,很多北方人迁到临安。临安及周边地区的窑厂开始生产从中原地区传入的梅瓶。在此过程中,南北方的生活习惯、地方风俗相互融合,梅瓶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到南宋中晚期,南方人多直接用比例适中的小型梅瓶来斟酒、劝酒。酒注虽同时存在,但更多的用途是茶器。
此外,考古发现证明,蒸馏器在金代已经出现。有学者认为,北宋应该也有蒸馏器存在,高度酒的出现使得盛酒的器皿也随之而变。
到明代,梅瓶相对矮小的趋势更加明显,也与高度蒸馏酒在明代的技术提高和普遍流行存在着深层关系,这必然要求日常使用的盛酒梅瓶进一步小型化。
子仁:我在书中第十章讨论过官样主导的趣味。从审美角度出发,小撇口不仅符合了当时趋简、趋柔和的审美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宋元以来,小撇口梅瓶的传世量非常大,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从而强化了清代对小撇口梅瓶形式的认可度。
应该承认的是,小撇口梅瓶在官窑中绝对占大多数,但在明清整个社会中并非绝对的大多数。
我在书中收录的明清时期梅瓶案例,主要来自博物馆和部分考古挖掘,而博物馆对民间窑口的收藏存在盲区。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不少关注,不断有朋友给我发资料,比如蓝普生,他经常跑窑口,对民间窑口非常熟悉。他发给我一些山西窑口的梅瓶资料,形制非常自由,口部多样化。明清时期各地窑厂烧造的实用性梅瓶是怎样的形态,这是我想续向补充的内容。
子仁:作为实用器的时候,梅瓶的束颈是为了防止酒液挥发,尤其元代高度蒸馏酒挥发得更快,为了满足新酒品的需求,元代景德镇窑烧了很多束颈明显的青花梅瓶,大口的梅瓶逐渐消失。
此外,梅瓶的束颈也可能与阴阳之道有关系。在古代重道务虚的文化中,阴阳派生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方圆、粗细、长短、高低、内外等。在梅瓶中,颈部的收束与容量的最大化之间也形成了类似于论道的辩证关系。当然,古人不会直接把论道的说辞放到梅瓶上,这是一种隐蔽的文化认知观念。
子仁:平底足是隋唐梅瓶的足部形式,北宋中期以后,中原和南方梅瓶开始流行隐圈足,但是平底在辽境的北方地区一直延续到辽代晚期,以后平底基本上只见于北方和中原地区无饰纹深色釉粗器梅瓶上。
饼形足和圈足均始见于五代和辽代早期。相较之下,北宋中期以前饼形足居多。此时的圈足挖足极浅,甚至只有一道沟形凹槽,显然是从饼形足演变而来的。到北宋晚期,圈足更多,饼形足和平底足日益少见。到明代中期以前,北方梅瓶使用圈足仍比较常见,以后基本消失。
隐圈足最早见于北宋早期后段,当时主要用于中原地区无饰纹深色釉粗器梅瓶上,以后逐渐成为梅瓶最普遍的一类足底形式,历代精品梅瓶绝大部分使用隐圈足。
选择底足的形式也与器物本身的功能、使用方式有关系。比如,宋元很多梅瓶是有底座的,辽代的壁画中,鸡腿瓶(瘦高的梅瓶)除了放在桌子上以外,就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插在木座保持稳定,要么是半埋在土里。在这种方式中,更适合比较尖的底足,所以辽早中期饼形足的梅瓶实例很少,鸡腿瓶是没有饼形足的。我推测,有一部分梅瓶不用瓶座,就在足的问题上解决,饼形足这类比较宽的底,放置方式比较稳当。
很多研究者只从审美的角度去讨论,但是,在研究梅瓶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扑朔迷离的问题和互相矛盾之处,在研究的时候应该回归梅瓶历史的复杂性,因为,一方面历史上本就存在复杂性,另一方面,今天再面对古代史的研究时,形成很多互相矛盾的观念,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
梅瓶历史演变 六个重要阶段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