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问题。
2014年6月至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联合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在两处象雄时期墓地共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土坑墓和五座洞式墓。
五座洞式墓所处地区即曲踏墓地,位于札达县城西郊的象泉河南岸。此地在2010年时因修建公路发现过两座墓穴,2012年因为修建自来水管道又发现了一座,相继出土了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以及青铜器、铁器、木器等。由于墓葬形制遭到严重损坏,周边区域是否还存在更多墓葬不得而知。2013年考古队首次进入曲踏墓地,展开小规模试掘,但因为地表堆积砂石较厚,虽经过艰苦努力,仍无法寻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2014年6月,考古队借助科技手段,并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分析,用探沟发掘方法最终找到了五座洞式墓葬,获取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这五座墓葬一字排开,埋藏于深约2米的次生砂石堆积之下,都属于带有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各墓室都保存有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大小陶器以及大量马、羊等动物骨头。木棺内有墓主人尸骨及大量随葬用品。墓主人都采用侧身屈肢葬式,身上覆盖厚厚的服饰残片,上面残留有成组的青铜饰片。墓主人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精美的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条、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精美的天珠(蚀花玛瑙珠),这是青藏高原首次考古出土。
央视新闻截图
这枚天珠呈橄榄形,两端截平,有穿孔,长2.85厘米,直径0.5厘米,最大径0.9厘米,孔径0.2厘米,深褐色和乳白色相间纹饰,天珠孔内残留有细绳,很明显用于系带。根据发掘所获得的碳14分析,曲踏墓地距今1800年左右。也就是说,这枚天珠的制作年代下限是东汉晚期。
曲踏墓地出土天珠
这一发现为考察西藏地区天珠的出现年代、形态纹饰及使用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证实了古象雄时期天珠的存在和流行。这枚天珠的出土引发了极高的关注,本次发掘也被评选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说上面这枚天珠就是年代最早的出土天珠并不确切。
因为,在陕西省咸阳博物馆还躺着一串“玉水晶玛瑙琥珀琉璃串饰”。在这串串饰当中,有一颗带有白色条纹的柱形珠,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就是一颗天珠。
咸阳博物馆 “玉水晶玛瑙琥珀琉璃串饰”
咸阳博物馆“玉水晶玛瑙琥珀琉璃串饰”中西汉晚期墓出土天珠
陕西省咸阳博物馆的相关官方资料显示:大泉村西汉晚期墓出土佩饰1串,计23件:矛头形玉饰1件,壶形玉饰2件,釉陶纺轮饰1件,水晶饰3件,朱红玛瑙饰7件,花斑纹玛瑙饰1件,红色琥珀饰4件,琥珀卧虎饰2件,五彩琉璃饰1件,蓝色琉璃饰1件。
此组串饰应是项链一类的佩饰。
釉陶纺轮饰件
玛瑙饰件
琥珀饰件
水晶饰件
玉饰件
琉璃饰件
在这份资料中,“花斑纹玛瑙饰”就是今天藏家所说的天珠,它的制作下限是西汉晚期。
这是最早的天珠存在吗?或者说,中国最早的天珠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吗?
相信了解内情的行家都不会下这样的结论,因为作为一个文化系统,天珠是蚀花玉髓珠以及蚀花玛瑙珠的一分子,它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源流。
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最早的蚀花玉髓珠起源于印度河谷,经海路贸易到两河流域。公元前5世纪后,蚀花玉髓珠主要制作于恒河流域和中南半岛,经由丝绸之路、西南夷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对蚀花玉髓珠的研究已近百年,但蚀花玉髓珠表面各种抽象纹饰的意义尚且难以解读,蚀花玉髓珠背后的文明框架和文化交流也显得扑朔迷离,各界学者对蚀花玉髓珠的分类体系始终莫衷一是。因此,蚀花玉髓珠就像一个美丽的谜团,漂浮在古远的历史上空,等待着人们去揭开背后的真相。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