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收藏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2017-09-02 08:04:05 网络
副标题#e#

  经典与过时,一个代表着美术史的崇高地位,一个则是被历史所“抛弃”的明日黄花,对于形成市场仅有十余年便几经起伏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其处境往往是随着大环境的景气程度而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以来,2008年前后的所谓“当代艺术”被重新定义,其间流行过的板块如“卡通”、“政治波普”、“写实”、“新水墨”、“抽象”等大行情都已不在,市场格局依旧在不断洗牌。价值观的混乱使现有的当代艺术市场几乎处于失焦的状态。

  作为这个新兴市场中最主要的构成力量,同时也是变数最大的顽童,在世当代艺术家们的市场表现显得难以琢磨:因涉嫌投机炒作、不连贯性以及意义的缺失而等不稳定因素,仿佛谁都无法预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尤其近几年,当代艺术板块逐渐成为欧美艺术品市场交易的龙头,而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却深陷于市场调整的泥潭,持续量价齐跌的表现消磨了许多投入者的信心和耐性。这也使诸如“只有逝世的艺术家才是优秀艺术家”等某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针对在世艺术家的古老诅咒再度流行起来。但只凭一两季拍卖会的波段行情早早做出结论还有失轻率,目光也稍显短浅。因此我们试通过近十二年来的在世艺术家市场走势,以及拍卖排行TOP10的变化来进行对比分析。究竟哪些行为导致了今天在世当代艺术家市场的尴尬局面?其中的症结又出现在哪?

“过山车”行情和越来越小的蛋糕

  如果以戏谑的角度来看,过去12年里,在世当代艺术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文中所有“在世当代艺术家”统计数据范围均为2017年仍在世者)的成交额走势很像一组连续的过山车轨道,波峰和波谷相连,且中间没有过多“乏味”的稳定期。在胆大的玩家眼中这应该是充满刺激的不二之选,但是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参与者而言,这种刺激恐怕没那么令人欣慰。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图表1-2006-2017年春中国在世当代艺术家成交额及成交量走势图

样本拍卖行:蘇富比(北京、香港) 佳士得(上海、香港)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香港)、 北京匡时、保利香港、西泠拍卖、翰海拍卖、诚轩、华艺国际

  如图表1所示,在世当代艺术家市场自2006年至2016年共经历了3轮快速增长和下跌的周期。其中2006至2009年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第一周期:历经了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十余年的市场酝酿,中国当代艺术在2005年后迎来市场全面爆发,以2006年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纽约蘇富比以97.72万美元成交为标志性事件。这一成交不仅刷新了张晓刚个人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涌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而缔造了2007至2008上半年中,以’85新潮和后89重要艺术家为圆心,及其周边范围的诸多艺术家们作品价格快速拉升。2008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过剩流动性资金的制约结束了这一轮当代艺术市场的冒进成长。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晓刚《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190x150cm 布面油画 1998年

2006年纽约蘇富比春拍中以97.92万美元(人民币790.2万元)成交,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第一件突破性高价。

  2010年,受益于中国激进的货币政策,在世当代艺术家市场迅速反弹。2011年,尤伦斯男爵夫妇在香港蘇富比和北京保利共举办了3场“尤伦斯重要当代艺术收藏”专场,共计释出作品332件,斩获近5.8亿元,直接推高了当年的成交总额,但这种小概率事件并不能支撑市场的长期成长。2012年后当代艺术市场整体回落,构成在世艺术家市场的第二周期,相对前一周期,这一时段内热点艺术家名单经过了一轮淘换,中高端作品较受青睐。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2011香港蘇富比“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晚间拍卖会,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拍卖价格。

  而从2012年开始的国内私人美术馆建设浪潮,以及保利、嘉德进入香港市场,蘇富比和佳士得分别进入北京和上海市场则为2013和2014年在世艺术家市场的蓬勃埋下伏笔。更多的需求遇上更多的供应,造就了第三周期的中兴格局,但受困于2015年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而导致艺术品市场的低迷,中国在世艺术家市场在2015年后以深度调整的局面步入第三周期的尾声。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图表2-在世当代艺术家成交总额与现当代艺术板块成交总额占比图

  在周期性的涨跌起伏之外,图表2所示数据的滑落则彰显了在世艺术家市场于2015年以后所遭遇的更为艰难的局面。从2007至2008年巅峰期70%以上的占比,再到2010至2014年间相对稳定的50%左右,及至2015年至2017年春,在世艺术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成交比例已经逐渐滑落至30%以下。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图表3-内地二级市场中,在世当代艺术家成交总额与现当代艺术板块成交总额占比图

样本拍卖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 北京匡时、西泠拍卖、翰海拍卖、诚轩、华艺国际、北京苏富比、上海佳士得

  成交占比的减少,一方面由于以往被拉升过高的价格体系遭到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场需求的减弱以及市场热点的转移。以内地市场为例,虽然现当代艺术板块虽然主要依赖本土的现当代艺术收藏和创作,但近几年中国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板块中多位蓝筹艺术明星市场的逐渐走强,吴冠中、赵无极、常玉、朱德群、吴大羽等堪称市场“票房”保障的艺术家,成为抢占成交份额的最强势力。而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交易中心,作品构成更加多样化,从以前的“东亚化”到近几年的“泛亚化”,再到本季蘇富比和佳士得引入中高端西方战后及当代艺术到香港夜场拍卖,表现出更为成熟的务实和弹性。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图表4-香港二级市场中,在世当代艺术家成交总额与现当代艺术板块成交总额占比图

样本拍卖行: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窄门中 谁还能更进一步?

图表5-2017年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各国艺术品成交额和成交量比例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